萌芽经典姐弟恋作为算法的一种
编者按“姐弟恋”除了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常有涉及,在历史、现实中也屡屡出现。作者引入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教授的“算法”概念,辅以古今中外的实证,分析“姐弟恋”这一情感模式背后所隐匿的复杂“算法”。作者谢彩 从前,有点姿色或才情的男生仿佛都习惯跟比自己年纪小的若干女生以“兄妹”之名搞暧昧。“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台湾曾经的流行歌这样唱过,更是强化了我们的这种感觉。这首歌于年发行后迅即成为海峡两岸的爆款,堪称现象级的作品。然而,风水轮流转,今天的娱乐圈似乎欠我们一首《你究竟有几个好弟弟》。 如果要绘制一幅“姐弟恋地图”,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欧洲,红点落在法国。年,身为寡妇且带有一儿一女的约瑟芬俘获了拿破仑的心,认识不久便闪婚。年,约瑟芬成为皇后。法国人似乎并不在乎她年长他六岁,达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拿破仑加冕礼》甚至被认为是卢浮宫绝对不能错过的三幅名画之一,画中,41岁的约瑟芬跪在35岁的拿破仑面前,留下的只是侧脸,令世人对她的美貌想入非非。年,当选法国总统的马克龙与老师布丽吉特之间存在24岁的年龄差,但法国人似乎也不太介意,两人年拍摄的结婚照更是刷爆网络。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根据INSEE(法国国家统计局)的调研,在21世纪头十年里,16%的法国夫妻中,男性比女性更年轻。而在年代,这一比例为10%。 通常被认为婚恋观念相对保守的东亚,“婚姻中的男性最好年长于女性”这一传统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影视、文学作品的选材来看,最近二十年里,日剧中的情感模式一直保持“超前”:早在年即拍出“姐弟恋”里程碑之作《魔女的条件》;年将年龄差距拉至20岁,这部挑战伦理尺度的剧集《贤者之爱》是根据山田咏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近年中、韩两国拍摄“姐弟恋”题材的热度亦呈上升趋势。年,韩剧《密会》描绘了一段40岁女子和20岁出头的男子之间的罗曼史,改编的是日本作家江国香织的小说《寂寞东京塔》;年,孙艺珍、丁海寅主演了《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剧本据说是对“宋慧乔、宋仲基姐弟恋修成正果”这一案例进行了二次加工。而根据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进行了本土化改编的《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于年春季在中国播出,剧情涉及“成功女性的身边都有小狼狗”的话题。 择偶,也是一种算法“姐弟恋”有没有对应的外语单词? 在英语里,cradle-snatcher表示“与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人相恋或结婚的人”,cradle是“摇篮”的意思,snatch意为“夺取”,这个复合词形象地表达了两人年龄的差距,年龄较大的女方被称为cradle-snatcher。 在法语里,与英语cradle-snatcher意义对应的单词是cougar,意为“狡猸雌猫”,指勾引、猎捕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男子的成熟女性。 日语呢,如果“姐弟”两人只是谈恋爱,那么这段关系没有专有名词,一旦结婚了,则有一个词“姉さん女房”,意为“姐姐妻子”。 引人思考的是,以上每套语言系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算法”呢? 以色列的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在《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里一再提及,21世纪将是由算法(algorithm)主导的世纪。“算法”堪称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算法不是单指某次计算,而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对自助饮料机输入不同的指令,得到的是不同的饮料,这就是一种算法。 人类在择偶、繁衍后代以实现基因传递的过程中,权衡所有变量和概率之后,以期得到最好的结果,这通常被认为是进化中形成的本能。美丽的外表意味着成功繁衍后代的概率高。如果某位成年女性看到某位英俊的成年男性,第一反应通常不会是“他比我老”或是“比我小”,而是“真帅!”——这意味着,当光线刚从男性的身体反射到女性的视网膜上,这时,经过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无比强大的算法就开始运作了,几毫秒以内,该算法已经将男性外貌的各种小线索转换为繁衍概率并得出结论:这很有可能是个健康、有生育能力的男性,有优良的基因,如果我和他结合,那么我的后代也很可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基因。 当然,该结论并不会立即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而是化成某种“感觉”,比如“眼前一亮”“一见倾心”之类的细致感觉,或者正如文学作品里常见的描述那样:“爱的火焰在体内燃烧。” 因此,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认为,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但是,目前科学家对心灵和意识的理解依然少得惊人,甚至可能还不及某些搞文学、写剧本的文人了解得充分。正统科学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而这样的心理体验能够起到某些重要的数据处理功能。然而,大脑里的各种生化反应和电流是怎么创造出痛苦、愤怒或爱等主观体验的,至今科学界仍然无法给出确切解答。 科学研究暂时留下的空白,是搞文艺的家伙们施展拳脚的舞台。科学暂时解释不了的人类建立不同情感模式背后隐藏的“算法”,却有可能通过历史、文学作品的描述来窥见一二。 对“忠犬男”的需求与求生欲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所有的计算,做出决定。根据进化论,人类所有的本能、冲动、情感的进化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和繁衍。如果真是这样,那无论是“男性年长于女性”还是“姐弟恋”都有其合理性。 先看看历史上的案例。著名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小她六岁的异母弟弟托勒密十三世为继承人,共同执政——王室的求生欲促成了这对姐弟夫妻。 又如华伦夫人与卢梭。在当时的法国,可以说,如果离开华伦夫人,卢梭几乎无法实现社会阶层的逆袭。年,经人介绍,平民卢梭成了身居贵族阶层的华伦夫人的仆人。从16岁到29岁这十三年间,他一直在华伦夫人身边。仆人其实是不需要受太多教育的,但华伦夫人让他上学,即便后来卢梭不时会惹是生非,华伦夫人依然坚定地认为卢梭有才华,精心栽培,一直到他29岁离开自己去了巴黎。华伦夫人没有生育子女,她跟卢梭的关系微妙,亦母、亦师、亦友、亦情人,她一直享受卢梭对她的崇拜与忠心。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卢梭堪称华伦夫人的“忠犬”。卢梭终其一生先后与多名贵妇人发生过情感纠葛,但他始终对华伦夫人不能忘情,他甚至想把第一次见华伦夫人的地方用金栅栏围起来供全世界景仰。 又如约瑟芬与拿破仑。约瑟芬是有两个孩子的寡妇,亦是“狡猸雌猫”,年轻有为的军官拿破仑是她的“猎物”。为了结识拿破仑,她安排的“中间人”是自己12岁的儿子。她派儿子前往拿破仑的住处,请求拿破仑发还孩子已故父亲的佩剑。拿破仑准许了。第二天,约瑟芬前去向拿破仑致谢。三个月后,两人成婚。约瑟芬无法为拿破仑生育子嗣,于是拿破仑逼自己的弟弟娶了约瑟芬与前夫生的女儿,育下一子查尔斯,拿破仑收查尔斯为养子。然而很不幸,原本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查尔斯夭折了。但已经可见拿破仑有多爱约瑟芬,多么希望自己和她的基因能够共同传递下去,哪怕以这种曲折的方式。年因子嗣问题拿破仑被迫与约瑟芬离婚,但却仍然深爱着她,经常去看望她。年拿破仑病死在圣赫勒拿岛,临终前还在喊:“约瑟芬!”中国古训所谓的“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在法国这段著名的恋情里是不存在的。 又如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相差四岁。两人的婚恋故事是关乎大唐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卖点。她是他父亲的妾,他不在乎;他力排众议立她为后,允许她和自己并称“二圣”、共同掌管天下;临死前,他还把军国大权彻底交给了她。他给她所有的爱、荣耀、尊贵,乃至权力。这样的男人已经不能用“忠犬”来定义了,李治几乎把他能给予的统统都给了武则天! 至于武则天对李治,当年她处心积虑勾搭李治,从动机上分析,不排除出于求生目的。所以,后人通常相信她对李治的感情没有李治对她的爱那么深刻。不过,那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相信没一点真情,断然是写不出来的。后来她与李治携手几十年,生儿育女,为他分忧解惑,巩固统治,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然是“利益共同体”,糅合了爱情、亲情、友情。更神奇的是,她一方面野心勃勃称帝,另一方面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佛教里沿用至今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相传亦是她所作。在生命的最后,她愿意以李治的妻子而非帝王的身份,合葬乾陵。 回顾历史,自智人统治世界以来,便开始了意义之网的编织,包括法律、婚恋约束力、伟大的恋情等等,这些东西存在于文字、图像、古迹之中,也存在于智人共同的想象之中——尤其是文字的描述,甚至可以重塑现实。或许有一天,神经生物学有了重大的突破,能够让我们用纯粹的生化词汇来解释历史上那些夹杂着利益与情感的恋爱模式,但目前来看,我们离那一天还有点远。 自由意志与“犯错误”年因“小狼狗”话题引发争议和讨论的《北京女子图鉴》里,离了婚的女主角陈可姿容依旧姣好,她与小鲜肉朱朝阳在颜值上对等,那么,生理年龄七岁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世事洞明皆学问,很遗憾这个“弟弟”不懂。从认识伊始,两人关系就不对等,工作上,她是甲方,他是乙方,她在合同上签字与否,意味着他月底提成能拿多少。显而易见的差距并未妨碍朱朝阳对陈可展开猛烈追求,反而他的直率大胆成功引起了陈可的注意。两人正式交往以后,“弟弟”幼稚到去找朋友们借钱买车,理由是“有辆车,他们就不会觉得我这穷小子在欺骗你的感情”;他还把她手机里在工作上有往来的异性电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fj/4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懂这位女权艺术家为木桐绘制的新年份酒标
- 下一篇文章: 疫情期间加拿大入境签证申请Qa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