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大陆的留尼汪岛,拥有着绝世独立的气质。位于印度洋,却是法国的海外省,岛上经年累月的火山爆发、熔流侵蚀,形成独特的景观。年,留尼汪岛上的“山峰、冰斗及峭壁”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吸引着更多科学家、旅行者们的探秘之旅。

在留尼汪岛被发现之前,它至少已经存在了万年。在可考证的资料记载里,留尼汪岛的首批探险者是一群阿拉伯水手,他们从马达加斯加岛北部起航,在浩瀚无垠的西印度洋上发现了这座地貌奇特的岛屿。随后,16世纪葡萄牙的水手也发现了这座小岛,并把它绘制在航海图上。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曾登陆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进行休整和补充给养。

日复一日的潮汐、迁徙的候鸟、欧洲殖民者,为小岛带来丰富的植物种子;火山运动、海风、洋流经年累月的塑造,形成岛上高山、深谷、荒原、激流等丰富地貌,堪称上帝之手刻画的神秘之作!

漫步“月球”

留尼汪岛的火山为其博得极大的声誉。不同于周边那些归于沉寂的岛屿,留尼汪的火山迄今持续喷发。小岛的东部是近代火山活动区,岛上的第一座火山——雪峰山(PitondesNeiges),在经过猛烈喷发为小岛的地形打下奠基工程后,便在2万年前进入休眠状态;而小岛东南部崛起的第二座火山——弗乃兹(LaFournaise)依旧活跃,平均一两年就要喷发一次。从17世纪至今,弗乃兹已喷发了多次!难怪弗乃兹被岛上居民称为暴脾气火山,不时就要发发火。

最近,这座暴脾气的火山又喷发了。在喷发前的两月间,大量的科学家、火山和户外爱好者都赶来此处安营扎寨,实地调查,直升机、汽车频繁出入,只为等待这壮观一刻。

我们搭乘大巴从弗乃兹山脚攀升至山顶,沿途感受火山地带的无限风光:天空湛蓝,云层环绕着远处山峰,在气流的影响下山与云的组合景色瞬息万变;在连绵山中曲折前行的灰色公路,被从火山顶吹下的火山灰勾勒出两条漂亮的红边。

随着海拔攀升,树木越稀少,更多是低矮的灌木丛和一些荆棘类小花。凝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石钟乳、玄武岩柱,与低矮灌木丛形成独特的景观。徒步至山顶处,放眼望去,是一片灰红色的浩瀚之地,如月球般荒凉奇异——这是弗乃兹频繁的喷发导致它的周围出现一块荒芜空地,据说当年美国宇航局制作人类登月的宣传短片时,就是在这里取的景。

年弗乃兹火山有一次较大的喷发,使留尼汪岛的面积增加了25公顷。也许很多人会问,火山大喷发一定很危险吧?其实这里的火山大多位于天然盆地内,这些地方没有居民,火山喷发的熔岩会沿着火山口的侧翼和斜坡流入大海;此外,弗乃兹火山也是法国地质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安装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安全措施,对火山实时监控,掌握火山动向。

冰斗探秘

火山经年喷发和陷没,形成一些盆地,这些盆地也被称为冰斗。留尼汪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冰斗是西拉奥斯(Cilaos)、塞拉斯(Salazie)、马发特。其中,西拉奥斯是三大冰斗中阳光照射最充足的一个,在马达加斯加语中意为“永不离开之地”。明媚的一天,我们开始了西拉奥斯冰斗的徒步之旅。

通往西拉奥斯的道路曲折而狭窄,有个弯道,路两旁就是悬崖峭壁。我们通过一个狭长的隧道,车体几乎贴岩壁而过。据说曾经有马戏团来此演出,大车被卡在隧道中,最后救援车前来协助把老虎、大象等动物转移走。

在这条公路修好之前,这里是异常险峻的羊肠小道,当年黑人奴隶不堪忍受主人折磨,纷纷逃至此处,冒死沿着羊肠小道到达山上,躲过追捕,并生活下来。奴隶制度被废除后,一批穷人也被流放至此,与奴隶一起和睦生活着。繁衍至今,他们成为当地的克里奥尔人(Creole)。

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到达一个制高点,整个冰斗景观尽收眼底,四周环绕的山犹如一道道绿色屏障,穿过厚厚云层的光线照射在盆地里的克里奥尔小村子上,静谧安详。

令人刺激的是搭乘直升飞机穿越冰斗。飞机掠过一片片青翠的高地、峡谷,落入塞拉斯冰斗内。塞拉斯是三个冰斗中面积最大、植物最繁茂的冰斗,丰沛的水源从四周的山顶流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其中一处被人们称为“新娘的头纱”——这条瀑布从山崖上直泻而下,形成一条波折起伏的长水帘,点缀在翠绿山体中,就像刚结婚的新娘坠下的长批纱,非常优美。

奴隶之歌

从冰斗探险而归,我们在香草棕榈酒店被克里奥人的即兴音乐舞蹈所吸引。这种音乐叫玛洛亚(Maloya),它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印度音乐,甚至还有欧洲音乐的某些风格。几位乐器手敲打不同的当地乐器,歌者和两位克里奥尔姑娘翩翩起舞、裙裾飘扬。

玛洛亚的创作起源于18世纪当地的奴隶。那个时候,马达加斯加和东非甘蔗种植园的奴隶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自娱自乐。随着这种音乐传至留尼汪岛后,当地人进行了改造,成为悲叹奴隶制度的歌舞,歌颂奴隶的反抗斗争。如今每逢节假日,留尼汪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当地人欢快地跳起玛洛亚。

留尼汪岛的奴隶制可说是伴随着殖民地而产生的。16世纪法国宣布占有此岛,并为之定名波旁岛(L‘ileBourbon),并把此岛授权西印度公司拥有。由于西印度公司并不重视此岛,留尼汪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直至18世纪初,岛上开垦农田,种植咖啡,发展经济,使西印度公司大获收益,并吸引来更多殖民者。于是,奴隶的需求大量增加,殖民者从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西非和亚洲等地贩来大量奴隶,除了种植咖啡,还开始种植香料、甘蔗等。

在众多黑人奴隶中,还有一些白人奴隶,他们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被迫卖身为奴。面对残酷的压迫,黑人和白人奴隶联合起来反抗,一些奴隶乘船逃跑最终死于海上,一些奴隶逃往人迹罕至的冰斗,如西拉奥斯、马发特,在与世隔绝的山谷里慢慢获得生存。到18世纪末,留尼汪岛的奴隶超过了殖民者的人数。年12月20日,留尼汪宣布废除奴隶制度,6万奴隶获得自由。这一天也成为了留尼汪岛的公共假日。

从遥远的奴隶时代的蒙太奇,拉回现在的悠闲生活画面,眼前黑人歌者嘹亮的声线中,释放出一种压抑之后的奔放,和对生活的热烈拥抱。即使是折断的羽翼,也始终绽放着自由的光芒。年,玛洛亚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了奴隶们在历史中所创造出的这一璀璨的艺术。

如今,这座小岛也被称为“联合之岛”,聚集了来自欧洲、非洲、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大量移民,仅华人就有5万(全岛70余万人)。不同的文化、艺术在这里交融、延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cy/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