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pf.39.net/bdfyy/bdfrczy/index.html
本期荐书《诸葛亮的启示》

作者:曾仕强;河北人民出版社,年版

曾仕强只以“启示”为三人做了剖析式著述:《诸葛亮的启示》、《曾国藩的启示》、《胡雪岩的启示》。本文仅对第一本书,整理五个令人感受较深的启示。

启示1:诸葛亮的读书

死读书、陷入“吊书袋”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诸葛亮说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也即抓住要点、重点,然后权衡利弊去随机应变。

现实社会远比书本复杂。只知道书本上的答案,远远不够,不足以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

人经常需要在信息不充沛的情况下,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曾仕强称,“一个人懂得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从而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这才叫智慧。”

同时,曾仕强说,“一个学问很充实的人,别人怎么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诸葛亮将经典研究得一清二楚,因此才敢说自己从来不治经典。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读死书、治经典,只会背一些古人的诗句,却根本做不到活学活用,而诸葛亮却能活用各路经典,这是他赢过东吴文臣的地方。”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工作中,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对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一开始做的时候,就要预想到会遇到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想好解决方案与应对方法,这样才能临危不乱。”

启示:诸葛亮的准确人生定位

曾仕强认为,诸葛亮很早就做出了准确的人生定位,这是难得可贵的,绝大多数人很晚、甚至从来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曾仕强感叹道:“现在大部分的人没有定位意识,遇到什么就做什么。”

诸葛亮知道自己不是来当皇帝。

第一,如果世人都把目标定在皇帝角色上,那世界就更容易乱套了。

第二,这个世界光有皇帝(明君)是不够的,一方面,明君上台后一样容易变质,另一方面,没有好的丞相辅佐的话,明君也经常难以发挥大作用。

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这些贤相。

他有明确的定位,所以才会有一系列明智的准备:

首先:他是山东人,为什么要选择居住在湖北隆中?因为这里接近荆州,荆州是军事要冲,资讯发达,利于他“消息灵通”。

其次,他熟读天文、历史、兵法,为了能治军治国、辅佐贤主,提前做好了知识储备。

他对天下大势都研究透、对每一个政治军事重要人物,都做好了个案分析(所以才能舌战群儒,否则不可能“一击而中”)。

第三,他知道自己以后要成就大业。“为天下者不顾家”。他选择了一个丑女(但同时德才兼备)为妻。

曾仕强说:“诸葛亮如果娶了个很漂亮的太太,他就不能专心地为老百姓服务,那时候又没有手机,也没办法发短信,所以只好经常回家。三天两头跑回家,你还当什么丞相。”

“诸葛亮下山以后,很少过问家事,左宗棠这点很像诸葛亮。”

启示3:诸葛亮的“良臣择主而事”

诸葛亮不会选择曹操,因为理念不同。他也不会选择孙权,因为他认为孙权不会放手让他去做,只会把他当工具和奴才。

在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宁可甘于清贫,也没有随便找一个主公(比如公孙瓒、刘表…)去效劳。哪怕压制自己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也“宁缺毋滥”。

启示4:诸葛亮的识人观人

诸葛亮一看魏延,就认为他会造反、要杀他。这到底对不对?

曾仕强认为,这是魏延的问题。魏延觉得自己的主子韩玄不明是非,于是背弃之。这给人的印象是,不忠。

就此一点诸葛亮要杀他,也是因为魏延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

诸葛亮要杀魏延,是为了给整个团队树立一个忠诚的文化标杆,凝聚人心。

魏延应该试图今后改变这一印象。刘备向诸葛亮说情、留下了魏延。在这里,曾仕强提出了一个话题:魏延这个职场新人,得到“董事长”赏识,但不受总经理待见,这种日子比较难过,除非他改变自己在总经理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作风)。

在挥泪斩马谡的事情上,诸葛亮是不是也看走眼了?

曾仕强认为:“诸葛亮远离家人,只身在外指挥作战,难免会有一两个人跟他走得很近,这是当统帅的人,尤其是君王要特别注意的。”近臣有可能影响了他的判断。

派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过失,何况我们一般人?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特别谨慎。”

马谡有自己长处和短处,诸葛亮应该扬长避短,不能因噎废食。“人人都能用,关键是人尽其才”,同时,要避免其短处,预防其性格中的不利方面。

启示5:诸葛亮的“至诚至信、鞠躬尽瘁”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没有安于现状。

他虽然答应了刘备光复汉室,但是他并未发誓必须北伐,而且他也不像刘关张是结义兄弟,他和刘备不是“结义”之交,加上蜀汉国力贫弱,他完全可以安享晚年。

好不容易多年奔劳,他根本没必要“六出祁山”,屡败屡战。诸葛亮没有这样想,很了不起。

他不辞辛劳、不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全是因为“重信守诺”,以及发自内心的时代使命感。

曾仕强说:“诸葛亮知道只要他不做,这个正统就不见了。很多人读《三国演义》,读到诸葛亮死了,后面的故事情节就没有兴趣读下去了。”因为诸葛亮是正义的化身。

他没有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像司马懿一样诡谲谋国,或者像曹丕一样,直接篡位当皇帝。

有人会诟病诸葛亮事必亲躬,把自己累死。

曾仕强认为,诸葛亮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接班人——文武全才的姜维,说明他是有培育新人意识的(而且急于传授姜维兵法和一生所学)。

他之所以很多事情都必须亲历而为,也是上天留给他的时间不多。蜀汉立国不久,经刘备伐东吴大败后又元气大伤,不久又是举国北伐,他没有太多时间培育新人,而且,他的同事跟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一次次的战争损失了许多人才,很多时候,诸葛亮和属下刚磨合好,有点儿默契了,这个人就战死了。诸葛亮能怎么办?”

整个情势就是逼人的。

北伐,一方面是他看到了难得的好机会降临,机不可失,同时他也可能预知自己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蜀汉如果一直偏安一隅、采取防守策略,兵力必须大幅度分散、防不胜防,唯有主动出击,以攻为守,使敌人疲于奔命,才最有利。

北伐,不仅是他对刘备的承诺,也可以让反对派、守旧派认识到:不要以为刘备去世,原先的理想便丢在脑后。

天下事难料,不如坚守理想、抱持“以身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奋力而为。在这方面,曾仕强认为诸葛亮是儒家(虽然他严明律法,很像是法家)。

曾仕强这样评价诸葛亮: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一位典范。我们要学诸葛亮,不仅要学他的机智,更要学他的重承诺精神。

徐庶怎么考验刘备?

为什么说空城计很危险(诸葛亮忽略了自己的安危,但是司马懿故意放过他)?

为什么刘备派关平去送信,诸葛亮就说这暗示了刘备希望关羽守荆州?

为什么即使诸葛亮预见到关羽会丢荆州,依然不建议换人?

为什么说斩马谡前,诸葛亮大骂马谡是做给别人看的?

诸葛亮还有哪些领导艺术、被领导的艺术?

为什么“隆中对”诸葛亮三言两语就能一语中的、道破天下走势?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曾仕强著作《诸葛亮的艺术》原文,或聆听曾仕强视/音频作品《孔明的领导艺术》。

——推荐阅读——

“巨著思想评论”精选回顾:

史学家许倬云谈:张居正的事功

南怀瑾:滔滔浊世看孟子有何智慧?

曾仕强:老子有哪些人生智慧?

回忆我与曾仕强教授的几次交往

《我是谁》:从曾仕强谈鬼说起

李鸿章的抽烟与晚清政治家的面目

马克斯·韦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失败

借韦伯视角,管窥中华帝国经济伦理

从李子柒现象到“第四消费时代”

梭罗日记读评:我们何以缺乏感受自然之美的心境

索洛维约夫:爱的意义是什么?

茨威格为何刻薄地评价狄更斯?

致狄更斯:现代人的“爱”靠得住么?

加缪《鼠疫》:死亡、爱与精英

米兰昆德拉:爱情是一种隐喻

尼采:我为什么推崇叔本华?

尼采:“请像牛一样阅读我”

病人叔本华:欲念和无聊,是陪伴人生的两极

甘地自传片断:圣雄年少时的好色与怯懦

托尔斯泰:“缴械不投降”的朝圣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道消息是香甜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残爱——卑微的我喜欢遥远的你

陀思妥耶夫斯基:岁的温情

阿德勒:孩子为什么懒惰?

阿德勒:面子,可能隐藏着我们内心的自我贬抑

阿德勒: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阿德勒:青春期心理病灶,我们不得不知的父母教育失当

露易丝海:你的疾病其实是你的错误思想所致

三毛:沙漠中的饭店

三毛:美丽的哀愁与不朽

托克维尔:美国人的思维习性

托克维尔:巴结思想在美国的表现

开国将军奇缘背后的君子风范

布鲁姆:性是科学,爱是诗

阿斯帕西娅:粉红色哲学家的政治雄心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不是贪婪,亦非无欲无求

为什么说美国是新的罗马?

从细节看美国:“大选日的由来”背后的精细考量

光荣,在悬崖边——读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马克西穆斯:在民愤、兵怨中接受考验的军政统帅

凯撒——当下年轻人如何复活“凯撒精神”?

普鲁塔克:可佩与可鄙的马可伽图

普鲁塔克:且看这位机巧者的反噬命运

圣皮埃尔岛:卢梭的36天幸福生活

卢梭——悲凉的甘美:一个孤绝英豪的最后时刻

科耶夫:历史终结了?

马基雅维利:狡诈的幸福?

德鲁克:不上山,怎下山?

《克尔凯戈尔日记》摘录

至悲无音?——悼北大哲学系教授王炜先生

西塞罗:我们该度过怎样的老年,以及青年?

女巫阿纳丝塔夏的视角:我们是谁?上帝在哪?

海灵格:也说《这一生为何而来》

约纳斯——序曲:大屠杀之后如何看待上帝?

为什么推荐《创造金钱》一书?

荐读

提升视野的36本经典好书(附推荐理由)

光辉随笔:爱猫的老人

光辉随笔:冬晨父子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cy/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