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的诱惑,不止在红磨坊
白癜风早期可以治愈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2316.html 巴黎被塞纳河一分为二,位于左岸的蒙马特(又译作蒙马特尔)是由地下开采场运出的废弃矿石堆积而成,高约米,又称作蒙马特高地。它“像一根反骨一样高高地鼓起在巴黎的右端”,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居留于此,让这里处处皆有传说。 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知识越来越广,智慧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前进。 01一切杂乱无章却又魅力四射蒙马特(Montmartre)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小村落,年被划归巴黎市,成为巴黎第18区。当时这里缺少巴黎的管辖,不需要纳税,加上高地还出产葡萄酒,遂发展成巴黎的娱乐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国的移民和众多的艺术家——塞尚(PaulCézanne)、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deToulouse-Lautrec)、毕沙罗(CamillePissarro)、郁特里罗(MauriceUtrillo)、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毕加索(PabloPicasso)、达利(SalvadorDalí)、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左拉(émileZola)??他们来到蒙马特时,大都只是一穷二白的“文青”,在此呼朋唤友,把酒言欢,为这一区域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使放荡不羁、自由自在的气氛在这里层层堆积,几乎成为触手可及的一种物质”,也使蒙马特烙上了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西欧画家都和蒙马特有过交集,直至年,这里都是先锋艺术和左翼政见的中心。这里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MoulinRouge),有洁白如雪的圣心教堂(BasiliqueduSacré-Coeur),有游人云集的小丘广场(PlaceduTertre),有曲径通幽的蜿蜒街巷,还有写满“爱情”的爱墙(MurdesJetaime)——在蒙马特,到处都有宗教、艺术、浪漫爱情和属于艺术家的光华。蒙马特有着巴黎举世闻名的“一红一白”:山上洁白的圣心教堂和山下香艳的红磨坊。大多数旅人的游览路线也是从红磨坊漫步到圣心教堂,然后在小丘广场逛逛——红磨坊可说是蒙马特旅行的起点。在地铁布朗什(Blanche)站的出口,绿色铸铁拱门静立,典雅柔美,十足的巴黎艺术范儿。地铁站对面就是著名的红磨坊,到了夜晚,屋顶的红色大风车就会转动起来,整座建筑愈加通红。香艳华丽的歌舞演出,插以滑稽哑剧与观众互动,很受欢迎,《红磨坊》等电影更让它誉满全球。“生活多么美好,请大家观赏康康舞!”——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很快便名声大噪。高踢腿——把腿直踢到人侧耳边的高难度动作,是康康舞的经典动作之一。那激情的舞蹈、奔放的节奏、高难度的动作、奢华夺目的服饰、美丽的舞女和热烈的欢呼声,夜夜都让台下的观赏者热血沸腾、如痴如醉。无论贫贱聪愚,人们来此纵欲狂欢,为这个地方更增华丽、颓废的魅惑色彩。多年来,无论社会动荡或安逸,无论伴随的是纸醉金迷或自由解放的毁誉,红磨坊依旧只服务于快乐。据说,红磨坊舞者的挑选非常严格,无论身材相貌,还是气质风度,都是百里挑一。如今的红磨坊,依然像鼎盛时期那样夜晚门庭若市,流光溢彩,歌舞秀的布景和编排更有艺术性,最后的必演节目康康舞总能将气氛推向高潮。康康舞成就了红磨坊,红磨坊也不断将康康舞发扬光大。新冠疫情之前,红磨坊每晚有两场演出,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但舞者超群的舞技仍吸引了大量观众。 多年来,红磨坊凭借康康舞成为代表法兰西文化的招牌式存在,数不清的观众为一睹康康舞的风采纷至沓来。而让红磨坊一红百余年的,不仅有康康舞,更有人称“蒙马特之魂”的图卢兹-劳特累克笔下的彩色招贴画——19世纪末期,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对广告的需求亦同步增长,从墨水、自行车、酒吧到铁路旅行,都需要靠海报广告进行“营销”。在街头广告艺术大行其道之时,年,图卢兹-劳特累克应红磨坊老板之邀创作的招贴画《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MoulinRouge:LaGoulue)有着独特的人物造型、新颖的构图和醒目的配色,使他一举成名,整个巴黎都为之倾倒。当红舞娘拉·古留(LaGoulue)在图卢兹-劳特累克的作品中秀出穿着红色长袜起舞的双腿,成为蒙马特夜生活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印象。而图卢兹-劳特累克,这个流连于风月场所的贵族后裔、侏儒画家,在蒙马特特殊氛围的熏陶中,以浮世绘趣味的线条描摹巴黎风情,记录下这个都市喧闹的众生相,开出了新艺术的奇葩,引领了招贴画创作的新风潮。曾在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的招贴画,至今都是人们来到蒙马特最为青睐的纪念品。出身贵族、侏儒身材却极具艺术天赋的绘画大师图卢兹-劳特累克被誉为“蒙马特之魂”。他是红磨坊的常客,并为其绘制了大量招贴画。图为其年的作品《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从红磨坊出发,沿Lepic路往北走,就会看到双磨坊咖啡馆(Cafédes2Moulins),户外的咖啡座总有人光顾,门口也经常有人拍照留念——原因无他,这里是电影《天使爱美丽》中艾米莉工作的咖啡馆。双磨坊咖啡馆因靠近红磨坊和煎饼磨坊而得名 双磨坊咖啡馆是电影《天使爱美丽》中艾米莉工作的咖啡馆,许多影迷慕名而来。蒙马特的关键词之一是“磨坊”——红磨坊、双磨坊、煎饼磨坊(LeMoulindelaGalette)。年,雷诺阿完成《煎饼磨坊的舞会》(BaldumoulindelaGalette),整幅画洋溢着无忧无虑、愉快的气息。沿Lepic路一直走就可以看到当年雷诺阿画中的“历史遗迹”,风车掩映在小山坡上的绿树丛中,只是人去楼空,少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19世纪中叶,煎饼磨坊从最初制作面粉的简陋工厂逐渐发展成喧闹的酒馆,其悠闲的氛围吸引了毕加索、梵高、雷诺阿等艺术家,而他们的作品也使得煎饼磨坊名垂千古。图为雷诺阿著名的油画作品《煎饼磨坊的舞会》(年)。 如今的煎饼磨坊是一家精致的餐厅,菜品以法国传统菜肴为主。游走在蒙马特的大街上,恍然进入19世纪末期毕沙罗画笔下的《蒙马特大街》(BoulevardMontmartre):人群流动,车水马龙,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现代都市快速运动的节奏,就像一幕生动的电影流动在眼前。然而,最迷人的还是大街转角处那些由碎砖铺就、不断向高处蜿蜒延伸的小街。墙上深绿色的苔藓和爬山虎密密遮盖了石头垒成的墙体,那些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发黑的建筑石膏涂层如鳞片般片片剥落。沿途经过的各种小广场没有任何“形状”可言,蜿蜒小巷很容易将人绕回到出发点。法国作家安德烈·莫鲁瓦说:“在蒙马特的高处,出人意料,突然会有葡萄探出它枯瘦的枝蔓。一切杂乱无章却又魅力四射,这就是蒙马特。”《蒙马特大街》(年)是毕沙罗晚年的代表作。这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视角宽广、构图宏伟,描绘了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02特殊的“蒙马特气氛”经过了蒙马特的“红”,再来看它的“白”——巴黎市区地势的最高点:圣心教堂。从外观一望可知,这座白色圆顶教堂的历史并不悠久。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在蒙马特打响,抗争2个月后,公社的最后一批战士在拉雪兹神父公墓殉难——蒙马特见证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全部历程。起义被镇压后,市民建议在此地建一座教堂,以纪念那些阵亡的公社成员。年,由保罗·阿巴迪设计的圣心教堂于高地之巅动工,直至年一战后才建成并投入使用。蒙马特高地至高点上的圣心教堂从教堂前的台阶仰望,罗马风格与拜占庭风格混搭,庄严肃穆,高耸雄伟。教堂正面是3扇拱形大门,门顶上伫立着路易九世和圣女贞德的骑马雕像。教堂后有座高84米的方形钟楼,里面有重达19吨的萨瓦钟(Savoyardebell)。攀登多个台阶登上教堂圆顶,还可以俯瞰方圆50公里的景物,领略巴黎别样魅力。只是,在忘情欣赏之余,别忘记看好手机和钱包,蒙马特地区特产的小偷就在周围伺机而动呢。圣心教堂内的祭坛 登上圣心教堂圆顶,视野豁然开朗,可领略巴黎的别样魅力。从圣心教堂向西步行约3分钟,就可见到著名的小丘广场。这里人流涌动,卖画的小商店鳞次栉比。早在蒙马特还是小村镇时,小丘广场就已是人们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了。19世纪末,梵高、高更、雷诺阿、毕加索、勃拉克等都曾在此为生计作画;而如今,在圣皮埃尔教堂(égliseSaint-PierredeMontmartre)古老庄严的建筑前,露天咖啡座、小餐馆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蒙马特气氛”:既有放荡不羁的艺术个性,又有山城小镇的质朴清新,也不乏波西米亚的浪漫气息。这里的街头艺术家总会把游人,特别是女性游客画得比本人更漂亮,因而深受欢迎。小丘广场上卖画的小商铺 优雅的老妇随着街头艺人的乐声翩然起舞 街区弯弯曲曲的卵石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从小丘广场和圣心教堂向北行进,走不多远就会看到蒙马特博物馆(MuséedeMontmartre)、巴黎城内为数不多的葡萄园(LeClosdeMontmartre)。如今这座占地仅平方米的园区还出产葡萄酒,用以支持18区的慈善事业。葡萄园对面的狡兔酒吧(AuLapinAgile),堪称蒙马特的招牌酒馆。“狡兔”的怪名来自于安德烈·吉尔(AndréGill)年在酒吧西墙外画的一只野兔从热锅里跳出来的壁画。20世纪初,这里成为立体主义的发源地,毕加索、卡兰达什、阿波利奈尔、郁特里罗和莫迪里阿尼等诗人、艺术家常驻于此,毕加索年的油画《在狡兔酒吧》(AuLapinAgile)更使之扬名世界。如今仍保持着浓郁乡村风格的“狡兔”和昔日画家笔下的样子并无二致——白天门房紧闭,入夜歌舞升平。像“狡兔”一样,“死老鼠”(RatMort)、“黑猫”(ChatNoir)、“随意居”(LaBonneFranquette)、“森林弹子房”(AuxBillardsenBois)??蒙马特地区随意散落的一间间小小的咖啡馆或酒吧,都曾有今日我们熟知的艺术先驱们的驻足流连。狡兔酒吧被誉为艺术家成名之前的摇篮,毕加索、卡兰达什、阿波利奈尔、郁特里罗和莫迪里阿尼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狡兔酒吧不仅是一间酒吧,也是蒙马特高地一带甚至是巴黎最有艺术气息的圣地之一。 毕加索油画作品《在狡兔酒吧》(年)有“巴黎最迷人的博物馆”美誉的蒙马特博物馆,曾是雷诺阿、苏珊·拉瓦东、郁特里罗等人的故居。尤其是生长于斯的郁特里罗,18岁就成了蒙马特有名的酒鬼,然而他也是一个每天站在蒙马特小山丘上用画笔压制酒瘾的天才画家。他画圣心教堂、煎饼磨坊,也描绘山丘上的蜿蜒小路、一排排荒凉废弃的房屋。他把20世纪初蒙马特冷清的街道描绘在锌白、暖灰色、橄榄色和蓝灰色的微妙和谐之中,与浓黑和棕色营造出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在阴冷灰暗的冬日、细雨蒙蒙的午后,漫无目的地于此踱步,更能体味郁特里罗画中的意境。在蒙马特,郁特里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曾说:“只有这里有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蒙马特博物馆内的雷诺阿花园一隅保留着雷诺阿的油画作品《秋千》(年)的取景地,常有游客荡在秋千上,似能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心境。 蒙马特博物馆内收藏有泰奥菲勒·斯坦伦的知名招贴画《黑猫》 郁特里罗油画作品《雪中的煎饼磨坊》(年)03铸就“文化传奇”百年前的“狡兔”“黑猫”消费并不高,提供廉价的酒水和消遣,颇适合贫穷的艺术家。他们住在蒙马特地区破旧的公寓或由木板和钢筋搭建的简陋画室里,条件虽简陋,却挡不住他们的热忱,他们在酒吧、咖啡馆谈论艺术、沟通思想、结交朋友,也创造出大量艺术作品,成就了灿若繁星的“蒙马特艺术家”群体。从蒙马特高地的制高点踱到半山腰,在埃米谷多广场(Placeémile-Goudeau)可找到大名鼎鼎的“洗衣船”(BateauLavoir)。这里原是一个废旧的钢琴制造厂,后被改建成20个小工作室,马克思·雅各布(MaxJacob)、莫迪里阿尼、毕加索等一批艺术家都曾在这里住过。其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遇上大风天时,晾晒在窗外的衣物被吹得左右摇摆,从高地望去,酷似起航的帆船,雅各布便称其为洗衣船;也有说房子窄而细长,在暴风雨的日子里它摇摇欲坠,让人想起塞纳河上的洗衣船。作为洗衣船早期的房客之一,年毕加索和恋人费尔南多·奥莉维埃来此居住。借由对南方的印象和爱情的滋润,他创作了立体主义代表作《亚威农少女》(LesDemoisellesdAvignon)。很快,这里就成了多国语言混合的艺术家们的“集体宿舍”。“这里是他们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住过、工作过、战斗过、挣扎过的地方,也许他们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在这儿的一个小咖啡馆里突然从他们的脑子里长了出来。直到现在,都能感受到他们遗留下来的那种想要从现成的框子里挣脱出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的激情和痛苦,那种还没有被名利弄脏的自由自在的追求。”聚会和派对在每个晚上如期举行,艺术家们彼此影响,任由思想肆意碰撞,成就了蒙马特20世纪初的“文化传奇”。毕加索在洗衣船的简陋工作室中,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立体主义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年)。 曾经的历史遗迹洗衣船如今仅是一个有门有窗的普通民宅的小门脸,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朝拜。 年,一战爆发,“文青们”不得不离开巴黎,而勃拉克、阿波利奈尔等也都参了军。他们回来时,蒙马特的波西米亚式生活圈子已经转移到右岸的蒙帕尔纳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在蒙马特撒下的种子,要在蒙帕尔纳斯才能得到收获了。而蒙马特“收获了共和国”。年,聚集在蒙马特的一群艺术家矢志标新立异,为了实现自我保护,有人提议成立蒙马特自治区(CommuneLibredeMontmartre),艺术家们投票选举画家于勒·德巴基(JulesDepaquit)为第一任“市长”,并确定小丘广场为“自治区首府”。和郁特里罗一样,德巴基也是“生活规律”的画家:习惯干1周活儿、大吃大喝3周的有节奏的生活。当上“市长”后,在一次盛宴豪饮后,他宣称,要获得他治下的人民独立,并使蒙马特脱离法国,“蒙马特第一共和国”就此成立。后来,画家弗兰西斯克·布尔波(FrancisquePoulbot)发起的倡议更具慈善色彩,其宗旨是“在快乐中行善”,主要从事帮助生活在蒙马特的贫困儿童的活动。的确,蒙马特不只有夜夜笙歌和烂醉如泥,也有清朗的风景、真诚的爱意。从高地徒步或坐轨道缆车下来,来到地铁12号线Abbesse站入口。海贝状的磨砂玻璃屋顶出自埃克托尔·吉马尔(HectorGuimard)的设计,被赞为新艺术运动的名作。附近的一座公园里有面“爱墙”,是由块深蓝色长方形瓷砖组成,上面以种文字书写“我爱你”。而在蒙马特公墓(CimetièredeMontmartre),时有游客慕名而来。它不仅是许多在蒙马特地区生活、创作的著名艺术家的安葬地,还有各界名人——德国诗人海涅、俄国芭蕾舞者尼金斯基、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和法国知名作家小仲马、司汤达、左拉的墓碑??行走于此,脚步不觉放缓,生怕惊扰地下长眠的先贤,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事迹,却在记忆中鲜活起来。地铁12号线Abbesse站入口处的海贝状的磨砂玻璃屋顶 蒙马特的爱墙是全球情侣们心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无数情侣前往这里。 蒙马特公墓内芭蕾男神尼金斯基墓碑上的雕塑源自其在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中的经典造型。时间并没有因为名人或时代的远去而停止,蒙马特也未因黄金时代的结束而凋零。法国作家莱昂·都德说蒙马特是巴黎中的巴黎;法国诗人热拉尔·德·内瓦尔赞美过蒙马特特有的枝藤缠绕的棚架、茂密葱郁的花园、浸透泥土的细流;美国作家亨利·米勒说蒙马特是放荡不羁的艺人们掩藏爱恋与悲痛之地;思乡的外省人称蒙马特为“小村”;更有人大夸蒙马特是巴黎的精华、人类的光荣。但大凡上过蒙马特高地的人都不会否认:没到过蒙马特就等于没到过巴黎。本文选自年5月刊如果您错过了《世界知识画报》年征订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cy/7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突发缅甸马圭和密铁拉空军基地遭袭击,6
- 下一篇文章: 他拍下了她和那个老男人的亲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