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相关知识胆囊息肉多数是在偶然的B超体检才发现的,据报道事业单位组织的查体中约有3%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个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到底要不要治疗……我们将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现在大家健康意识增强了,单位或个人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多发的,感觉长了好多个息肉一定不好,难免会有些害怕紧张。息肉本身不痛不痒,人们之所以对息肉有“偏见”主要是担心息肉恶变。的确,一部分胆囊癌起源于胆囊息肉恶变。但其实,超声报告上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与真正会发生恶变的息肉还是有差别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是个笼统称谓,一般来说超声报告描述的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所谓“息肉样”,就是说像息肉,而不一定是息肉。这是在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病理检查是金标准,但通过影像学特点可以大致判断良恶性。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单纯性息肉和非胆固醇良性息肉,只有极少部分人发现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胆固醇性息肉:超声发现的胆囊息肉一半以上都是这种类型,准确来说这种不是真正的息肉,有人认为是胆固醇结晶在胆囊粘膜表面形成或导致粘膜隆起,因此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胆固醇性息肉有如下特点:多发、易脱落,多在1cm以内,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多位于胆囊体部。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高胆固醇饮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无须特别处理,建议: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低胆固醇饮食,可试用药物。对于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6个月到一年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即可。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又称为真性息肉,是指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等。炎性息肉是长期胆囊结石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胆囊腺瘤就是一种良性肿瘤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在超声的描述上通常会有该息肉的基底是宽还是窄,是否有血液供应,有血供的息肉多为乳头状瘤或腺瘤,有癌变的风险。若需要进一步明确息肉的类型和性质,可行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帮助诊断。此类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恶变倾向大者不建议保胆及药物治疗,建议胆囊切除手术。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有少部分病人在超声上诊断腺瘤性胆囊息肉,结果术后病理是腺癌,其实这种类型严格意义来讲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胆囊息肉的范畴了。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有时仅靠B超难以鉴别,必要时要做薄层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超声下又如下特点:约80%以上大于1cm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是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在超声检查下不能直接确定息肉的性质,只能根据经验推测,因此超声下报告的“胆囊息肉”通常是个笼统称谓,准确的性质只能是病理诊断,但超声一般会描述性质,是多发的还是单发的,大小等。如何从报告上大致判断息肉的良恶倾向?简而言之:短时间生长迅速的;大于1厘米;单发;广基底的;胆囊息肉;伴有胆囊壁局部或整个增厚;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超声、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从临床经验来看,有这些特征息肉是“恶性”的倾向大,通常建议在恶变前手术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dl/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