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6日,有位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的青年,因为写诗讽刺法国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腐败,而被关进巴士底狱。这位勇敢的青年人在狱中继续写作,完成了悲剧《奥狄浦斯王》。他深信这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剧作,便以“伏尔泰”这一笔名公诸于世。年4月,阿鲁埃被释放出狱。11月,《奥秋浦斯王》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伏尔泰这个名字闻名于世。在以后的六十年间,他成了法国思想界的泰斗,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以自己的诗歌、戏剧、小说,以及历史和哲学著作宣传自由主义的思想,培养了法国人民对自由的热爱。

伏尔泰于年11月21日诞生在巴黎。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一心希望他这个智慧过人的儿子能学好法律,将来可升官发财,荣宗耀祖。可是年轻的伏尔泰却想做个诗人,不愿学法律。他在二十岁那年就写起了讽刺诗,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开始了他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战斗生涯。年,伏尔泰因得罪了一个封建贵族,再度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不久又被驱逐出境。

这年的8月,伏尔泰来到了英国。在英国生活的三年时间里,他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享受到了在法国享受不到的政治与宗教上的自由。他的史诗《亨利亚得》在法国只能秘密印行,在英国却能公开刊印,也没有任何一个贵族能无理地关押他。伏尔泰在这一时期大量阅读了洛克、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回国后他把自己的见闻和观感,用书信体形式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名为《哲学通信》。他在书中歌颂了英国的自由,介绍了英国在科学和文学上的成就,批评了法国政府。这就触怒了法国当局,法院下令通针作者,焚毁书籍。然而这部书的发表,具有重大意义,它被认为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这一年是年。

由于政府的迫害,伏尔泰一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年,他迁居到法国东部的西累,寄居在夏徳莱侯爵夫人家里整整十四个年头。这段生活是安定愉快的,因而他写出了大量作品,悲剧《穆罕默德》、《梅洛普》,哲理小说《查第格》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年9月,夏德菜侯爵夫人病故后,伏尔泰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了巴黎。

第二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伏尔泰到柏林去。伏尔泰最初以为腓特烈二世是位开明的君主,能进行社会改革,给人民带来幸福。不久他发现腓特烈二世是个专横暴虐、穷兵黩武的国王,于是两人的矛盾日益激烈。年3月26日,伏尔泰断然离开了柏林,表明他绝不做封建王朝的御用文人。年年底,伏尔泰在日内瓦附近的圣·约翰买了所房子,定居下来。

这时期,他把中国的戏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并在年8月公演,深获好评。这是他为中法文化交流作的重大贡献。同时他又积极为《百科全书》写稿。伏尔泰以为在圣·约翰能免遭普、法两国国王的迫害,而长期定居下来。然而没住上几年,他发现在这儿的处境也十分危险。年,他又搬到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如果遇到麻烦,他就有两个逃跑的去向。

在费尔奈庄国他住了二十年之久,写出了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还和整个欧洲文化界领袖通信,接待来访。这一时期,他以欧洲伟人的形象影响着西方世界。到伏尔泰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时,他依旧勤奋地伏案写作,完成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历史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老实人》、《天真汉》等小说作品。

伏尔秦不仅用笔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传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而且还亲身参加社会斗争。在他接近古稀之年时,法国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的事件。年,法国著名的女演员楼古佛鲁去世,巴黎的天主教会却不准安葬她,命令把她的尸体扔在垃圾堆上。伏尔奉得知此事之后,连夜写了名为《凭吊楼古佛鲁小姐长短句》一诗,向教会提出抗议。

年,在图卢兹城又发生了一起更为残暴的宗教迫害事件。图卢兹城有一位名叫卡拉的新教徒,市政当局以此为由,不允许他儿子学习法律,这个年轻人为此整日郁郁不欢,最后自杀身亡。宗教狂热分子却诬陷卡拉,说他是为了阻止儿子信奉天主教将他杀害了。法院草草审判后,判处卡拉死刑,然后又在大庭广众之下焚尸。当伏尔泰听到了这件事,为主持正义,又挺身而出,为卡拉及其家属与政府进行了斗争,动员了优秀的律师为卡拉排护,又向全欧洲的舆论界发出呼呼,要求他们遗责这一惨无人道的事件。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伏尔泰坚持斗争四年,最终追使法院重新审判卡拉一案,政府撇销了图卢兹当局的判决,为卡拉恢复了名誉,法国国王给卡拉夫人三万六千立佛尔作为赔偿。人民大众在伏尔泰的斗争中受到了启发,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仇恨与日俱增。费尔奈庄团成为欧洲进步舆论的中心,人们尊敬地称伏尔奉为“费尔奈教长”。

年2月10日伏尔奉回到巴黎,全城居民热烈欢迎他的归来,但因感情过度激动,老人病倒了。5月3日,他与世长辞。由于伏尔泰在临终前拒绝进行忏悔,他去世后教会不许把他埋葬在巴黎。人民把他的遗体运到香槟省安葬,法国大革命后又把他的遗骨运回巴黎,安葬在先贤祠中,人们在他的灵车上写道:“他培养我们热爱自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1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