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遗憾的是我对伏尔泰并无了解,也没有读过他的书,对卢梭的认知也仅存于前几年没看完的《忏悔录》以及这本《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在这本书里不仅感受到其文字的优美,感情的喷薄,思想的尖锐与论辩的雄壮,而且,卢梭当年愤然攻击的那个时代,反倒更像是我们现在所存活的时代。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快觉得自己几近丧失了共情能力。上一本还是加缪的《局外人》。尽管书里大半是老年卢梭对生活世事喋喋不休的抱怨,私以为,《遐想》里更多的是他的自省思考,是可以代替加缪成为我的下一部枕边书,是不折不扣的哲思鸡汤。任何人都能从书中得到启发,也是不错的消闲读物。 《遐想》是卢梭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绝望,绝望后的安宁和痛苦后的幸福,不由得将他的情感一并带入现实和自我。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他是在写完这十片遐想的时候才“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在漫步一里卢梭说:“现世的痛苦对我是无足轻重的,轻易就能熬得过去;而忧惧未来的那种滋味,我却无法耐住。”诚然,等待痛苦远比经受痛苦要难受百倍,那种对未来一无所知同时又茫然无措的彷惶确实难耐。想象力这个东西真是令人难以捉摸。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用惊人的想象力将那不曾到来的结果串联起来;在来临时,事情的结果却又排除了一切可供想象的水分,徒留他们原本的那些内容。 漫步五,是卢梭对圣皮埃尔小岛的回忆,文字优美很有中国古代隐士的味道。在小岛上他得到了安宁,但继而又指出,真正的安宁不是鸟转莺啼的大环境,真正的安宁在我们自己心中。无论身处何种大环境,喧闹也好宁静也罢,一个宣称自己被感情套牢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拔除自己心中不安宁的情绪的。而且我们的不安宁因素往往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否定和焦虑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卢梭揭露了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矛盾,即对于周围环境一种类似于依赖的态度,厌倦但又不能舍弃。 对于命运,卢梭看的很透彻。“当不幸的人们不知该将伤害归咎何人时,他们就把它归到命运的头上,将命运拟人化,给命运添上双眼和思想,这样就好像是命运瞄准了他们的似的。”绝大多数的时候只要对未来所持有的好奇和期待还没有被这个物质世界压垮,我们也会拿出点勇气为捍卫理想进行一场搏击,甚至做好了在战争中陨灭的准备。这也是这十篇漫步令我“意难平”的原因。引用加缪的话: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而我们只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才能在其中加入理想这个东西。 以下是简单书摘: -我从来就认为人的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这就是我一向要求也时常保有的那种自由,唯其如此,我在同代人的心目中成了最荒谬绝伦的人。(出自漫步六) -当我寻求一个公正的人而不可得,最后只好把灯笼吹灭,高叫一声:“这样的人已经不复存在”时;我这才开始发现我在这世上是孤独一身,我明白我的同代人,对我来说,都是些机械,他们完全靠外力推动,我只能根据物体运动的法则来计算他们的行动。(出自漫步八) -而我的心所怀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刺激的东西,但它持续越久,魅力越增,终于导人于至高无上的幸福之境。 -人间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保持恒常的、确定的形式,而我们的感受既跟外界事物相关,必然也随之流动变化。 -我不时念及世间万事的变化无常,水面正提供着这样一种形象,但这样的思想不但模糊淡薄,而且倏忽即逝;而轻轻抚慰着我的平稳宁静的思绪马上就使这些微弱的印象化为乌有,无须我心中有何活动,就足以使我流连忘返,以致回归时还不得不作一番努力,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出自漫步五) Bye~ 雨婷在斯money‘sadangerousthing4m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4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曼省小城市了解下圣皮埃尔乔利斯StPi
- 下一篇文章: 去哪玩带什么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