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遴选人文学科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顶级学者,就其最高或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多次讲座。讲稿结集后,由作者亲自审订、增补,交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记录下这些学者于复旦校园所做的学术思考,同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万物并作

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

[美]濮德培著韩昭庆译

出版日期:年5月

定价:46.00元

濮培德(PeterC.Perdue),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现任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是系统论述中国环境史研究方法论的入门著作。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将西方环境史的传统追溯到年鉴学派和美国的边疆史研究先驱。第二章则按照历史事件顺序,叙述了从传统的历史地理中脱胎出来的中国环境史,重点讲述了“禹贡派”和欧文·拉铁摩尔的影响,以及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看法的转变。第三章中讲述了毛皮和茶叶这种地方性的货物如何被纳入到全球经济的故事。第四章则讲述了适合环境史研究者的自然科学工具,其中包括进化论和生态史。

小道有理

中西比较新视阈

[德]朗宓榭著金雯、王红妍译

出版日期:年1月定价:39.00元

朗宓榭(MichaelLackner),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讲座教授暨系主任。

作者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进入近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学界所重视。作者认为,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道德与政治讲演录

欧中对话

[德]维托利奥?赫斯勒著罗久、孙磊、韩潮译

出版日期:年3月

定价:45.00元

维多利奥·赫斯勒(VittorioG.Hosle),德国—意大利裔哲学家,被西方学术界誉为少数几个到下世纪还会有人读的当代西方哲学家。

本讲演录共分五讲。第一讲批判地回顾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发展阶段及其标志性人物;同时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面临的挑战。第二讲是对一些概念的澄清,并驳斥了反对就政治进行道德评价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治与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证明政治必然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第三讲解释了国家如何整合各种支配类型,分析了国家权力和主权的概念,从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来解释国家的意义。第四讲主要论述作者关于西方自然法的基本看法:国家应该建立在自然法,而不是契约论之上。第五讲介绍了不同法律领域中的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并从人类面临的危机出发,论证政治哲学必须建立在自然法体系之上。附录为赫斯勒教授的访谈。

谈谈政治的道德

火枪与账簿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李伯重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49.00元

李伯重,清华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本书荣膺第六届坡州图书奖的著作奖、《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21世纪年度好书、《北青报》年度好书等称号。

明清易代与17世纪总危机

小事件与大历史:全球史视野下的“永历西狩”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美]巫鸿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59.00元

巫鸿,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本书从“全球美术史”的视野,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全书分为四部分:“礼器:微型纪念碑”“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手卷:移动的画面”“山水:人文的风景”,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人类美术史做出的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和视觉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的一些基本线索。

本书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

“反纪念碑”与“反再现”的中国古代礼器艺术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克里斯蒂娃复旦大学演讲集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祝克懿黄蓓编译

出版日期:年12月

定价:48.00元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法国当代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与其师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创始人。

本书围绕“主体?互文?精神分析”条分缕析地表达了克里斯蒂娃关于符号学、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核心观点,引导读者走进克里斯蒂娃的学术思想,开展更为丰富的学术研究实践。

从埃及到高加索

探索未知的古文献世界

[法]让-皮埃尔·马艾著

出版日期:年10月

定价:69.00元

让-皮埃尔·马艾(Jean-PierreMahé),法国亚洲学会会长、法兰西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格鲁吉亚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东方学家。

本书在梳理海外有关的古典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南方伊斯兰文化和东方中国文化在亚洲西部的交汇。作者从发现自埃及古墓的早期“诺斯底主义”文献中,探查这一教派的教义及历史,并还原四至五世纪基督教皇帝焚毁诺斯底教派秘密书籍的真相;从叙述高加索地区早期各民族对《圣经》的翻译中,揭示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等民族创造文字及皈依基督教的历史过程;从西方各种现存文献中,观察上述高加索各民族于基督教化、有了民族文字并由此进入一个历史系统后,在记录编纂自己历史的书写中表现出的不同追求及风格传统;从亚美尼亚与中国的两个赋有防御游牧民族侵扰作用的“长城”说起,叙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献中记载的亚美尼亚人在一千多年前即开始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并以描述中国与亚美尼亚两国间历史上的密切交往和今天的友谊为全书的终结。全书资料丰富新颖,视野弘阔,研究方法带有传统欧洲东方学的精细特征,对宗教史、书籍史、史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均会有所助益,对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增广见闻的读物。

民国知识人

历程与图谱

叶文心著

出版日期:年8月

定价:30.00元

叶文心,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RichardH.andLaurie.CMorrison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

全书共分“废了科举以后”“踏出乡关”“进城”“文明场域”四讲,主要叙述甲午战后,中国知识界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首要课题,凝聚了不少共识,建构了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想象。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知识人面对了巨大的挑战与变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场域的知识人,在不同情况之下做了不同的选择;他们经历了传统文化格局的颠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前现代进入现代社会的蜕变过程,从而重新思考了知识与变局的关联。

立体的历史

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邢义田著

出版日期:年11月

定价:79.00元

邢义田,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想象中的胡人”两篇,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希腊大历史流浪到中国?”“他山之石”两篇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执拗的低音

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王汎森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32.00元

王汎森,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信会士。

本书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思想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段,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这些思想的“低音”,事实上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面貌和各种不同路径的思考,并且始终不绝如缕地在主流话语的覆盖下存在。如何认识及理解它们,正是作者检讨反思的中心内容。

现当代文学新论

义理·伦理·地理

王德威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35.00元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C.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中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作者铺陈出有关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编写及研究的种种现象与思考。全书新意迭出,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科研颇富启示。

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

张隆溪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30.00元

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

本书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著作为基础,讨论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并着重讨论人文研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跨文化理解的问题。作者思维敏捷、文字流畅,对一般会认为比较艰深的专业学术问题,阐述得深入浅出,生动易懂。

皇帝、儒生与孔庙

黄进兴著

出版日期:年1月

定价:30.00元

黄进兴,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所长。

作者在思想文化史的领域内,从以往的孔庙研究出发,从事对儒教及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儒家的宗教性质。在历史上,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从中可以考察和分析出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是如何进行互动的;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外,本书还对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

欢迎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