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王阳明居住在越城生活讲学,在这六年中,没有任官的行政事务,没有平定叛乱的戎马征战,是阳明一生中最为难得的一段从容学问的时期,他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万物同体”思想成为其中心思想,不仅引起了“良知”观念内涵的变化,也明确引导了致良知实践方向的变化,成为王阳明晚年思想发展的重要部分。与王阳明早年在会稽山修道相比,我把其晚年的这个时期称之为王阳明“越城明道”的时期。王阳明故居广场万物一体思想的来源据王阳明年谱,他晚年居越城讲学,着重讲的是“万物同体”的思想。万物同体,也就是万物一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思想的观念,发生是很早的。当然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我们熟知的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一个万物一体的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泯除事物的差别性后所得到的一种结果。万物一体思想在先秦其他的学派里也有,如名家的惠施也讲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不是从认识论上来讲的,也是联系到泛爱万物。当然他的这个命题比较简约,没有做阐发,我们不能够很详细具体地了解他的思路。不过若从“泛爱万物”来讲“天地一体”,墨子的兼爱思想也未尝不可以作为天地一体思想的来源之一。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宋明理学,我们可以说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在先秦儒墨思想对话中,那种尖锐的对立。就是说,兼爱思想和差等原则的那种尖锐对立,我们在宋明理学当中已经很难看到了,也就是说在相当程度上它已经化解了。这化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北宋时代已经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所以后来杨时向程颐讨教说:既然已经这样讲了,那儒家跟墨家的区别应该就不存在了吧?程颐当时是用“理一分殊”来回答的。宋代以后,关于万物一体的思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体”,一种是“同体”。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来源于程颢的话。程颢有两段话,是宋明理学里包括阳明先生万物一体思想的来源。第一段话是这么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那么什么叫作“有诸己”?你要把一个东西认得是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的一部分,这叫“有诸己”。你如果不把它看成是你自己的一部分,那就跟你不相干。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手足不仁”,就是手足麻痹,这时身体“气已不贯”,身体的整体气已不贯通了,这个时候就觉得身体不是自己的了,因为感觉不到它、感受不到它。他这段话最后一句说“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他这一段话是讲“一体”,但是“一体”落实的地方是“博施济众”。第二段话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这两段话其实表达了有所不同的两种万物一体的思想。第一段话讲的是一体,第二段话讲的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第一段话实际上是要把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博施济众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一个内在的基础。换句话说,他是要落实到社会的关怀、民生的忧患,这是它的指向。第二段话是儒学精神哲学的一个表达,它是要培养追求一种内心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程明道万物一体的思想,其实有双重的含义。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的思想发展来看,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这种一体思想或者同体思想,是第二种,就是追求那种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那种精神哲学、那种宇宙体验。特别在王阳明先生所开创的阳明学派中,他的直传弟子、再传弟子,这样的追求相当多见。在程明道活着的时候,他说儒家讲的这一境界在《孟子》里面就已经开其端。孟子一方面讲“仁民爱物”“博施济众”,这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种博爱情怀,另一方面就是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与物同体的第二种体验、境界。明道先生还指出,如果看宋代本身,张载的心性论思想,对这一传统也有贡献。这就是张载的《大心篇》里面讲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体天下之物”就是程明道讲的“莫为己也,认得为己”。就是从一个小我的感受性出发,达到大我的境界。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阳明先生天地万物一体思想的来源和特质。王阳明故居万物一体与亲民如果说这些年我对阳明学还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