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编辑读好书,今天我们继续听沈岚老师“拆”这本《德国学前儿童技术教育》。点击即可购买

项目教学法背后的“共同建构”

你读懂了吗?

01

贯穿全书反复出现的

“共同建构”是什么?

在上一讲中,我们请大家注意第页上,那张项目教学法流程的总结图表,仔细看图表里的文字,会发现每段文字的主语大多是儿童,强调儿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当然,教师也并不完全是跟随儿童,而是需要隐藏在儿童身后去帮助、支持、引导。限定在技术教育领域内来思考的话,教师的角色和需要实施的教育行为,可以参见第2章中的8点说明。第5章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第2章又强调教师的教育作用,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一定会遇到纠结:到底是教师在前,还是儿童在前?到底是教师发起,还是儿童发起?教师和儿童之间谁强谁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看看这本书的编写团队是如何来理解的。首先,先讲结论,关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儿童谁主谁先的问题,并不是两极化的,教师和儿童是一种平等的共同参与、共同合同的关系,书里用了“共同建构”这个术语来进行描述。如果你去查一些文献资料的话,有些论文里也将之称为“合作建构”,在这本书里我们用了“共同建构”这个名词术语。它是贯穿全书甚至整个《德国学前教育STEM系列》的最重要的概念。在第6章,在所有7个项目案例呈现之前,在第页就出现了这个名词,用了一定的篇幅对什么是“共同建构”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还提到“所有呈现出来的项目案例都强调了共同建构的核心思想”。第页上,列出了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的6个典型特征,结合这6个描述去看后面7个具体项目案例,你会发现教育实践与这6点是一一对应的,与第-页的项目教学的8个特点也是对应一致的。所以,这个共同建构贯穿于整本《技术教育》的书中。除了这本,在后面即将出版的媒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数学教育这些书中,你也会反复看到“共同建构”这个词以及对它的解释和说明,它是这个《德国学前教育STEM系列》最核心、最重要以及最本源的理论基础。

02

你的发展观、教育观儿童观是什么?

对照书中想一下

除了本书第6章的第页提到“共同建构”,这个词的解释最早出现在这本书的第1章。可以往前翻到第22页,这里有一张图表,对比总结了第20-21页提到的若干发展理论,并提出“互动发展论为共同建构式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认为教师和儿童共同决定了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因为《技术教育》并不是专门讲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著作,所以第20-21页上关于发展理论讲得有点简略,对这部分感兴趣,想要了解得更详细的读者,可以去看由王振宇老师编著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这本书,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是一本在高校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使用的教材,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到底有哪些理论流派,各自产生的背景、主要论点、历史延续与局限等都有深入的阐述。我在审读《技术教育》这本书的时候,也同时参考了王振宇老师的那本书,为一些术语确定了更精确的表述,是一本非常有含金量的书。一说到理论,老师们可能就觉得没有兴趣了,因为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