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科学大讲堂 http://pf.39.net/bdfyy/bdfhl/161203/5066127.html

澎湃新闻记者吴挺

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多名保镖的护卫下,来到巴塔克兰音乐厅恐袭现场。视觉中国图

“恐怖主义的野蛮性刚刚到达了历史性的一步。在巴黎市中心和法兰西体育场的协同袭击,是带着冷酷的意志实施的,为了杀死尽可能多的人。”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法国《解放报》的评论这样写道。

“即使是上世纪90年代与阿尔及利亚内战有关联的冲突,法国也从未经历过这种程度的暴力。杀手的目标是法国、其政策和国际角色。”这篇社论写道,与《查理周刊》和“超级卡谢尔(HyperCacher)”的精准袭击不同,13日晚的袭击是一种旨在引发全国恐怖的残忍行为。

几十年来,法国一直是恐怖分子的攻击目标,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

英国《观察家报》在一篇题为“法国的恐怖主义诅咒”文章中称,从上世纪50年代法国陷入阿尔及利亚战争——忙于投入镇压(殖民地)叛乱活动——开始,法国便遭到恐怖袭击肆虐;在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现代时期——从伊朗革命和阿富汗圣战者抗击苏联入侵中汲取了能量,法国一直英勇地担负着打击伊斯兰恐怖组织的重任。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问题上,法国总统奥朗德显得更为强硬,甚至超过了美国铁杆盟友——英国。就在9月底前,法国总统府办公室发表声明证实,空军首次对叙利亚境内的IS武装力量实施空袭,以回应该国受到的“恐怖分子威胁”。

产出“圣战分子”最多的欧洲国家?

截至目前,IS尚未发布官方声明对巴黎的系列事件负责,不过,该组织在社交网站推特上的附属账号据称对袭击事件负责,他们使用了阿拉伯语的“巴黎在燃烧”主题标签以示庆祝,这一标签在今年一月的《查理周刊》遇袭事件时也曾出现。今年一月,多名蒙面枪手突袭法国讽刺性杂志《查理周刊》办公室,导致12人死亡。

当地时间1月11日,《查理周刊》遇袭事件后,游行抗议人群中一位男孩举着“我是查理”的标语。

“与《查理周刊》袭击的点名杀人不同,这次恐怖分子发动的是无差别的大屠杀,多人没有蒙面,并且发动的是自杀袭击,有人在袭击过程中高喊‘为了叙利亚’……‘这一切都是奥朗德的错’等口号,显示暴徒与政府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具有浓烈的报复意味。”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汪川告诉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