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十八清教徒为什么敢砍
历史普及 文化随感 学术思辨 第五讲加尔文与清教运动(1) 基督信仰与现代民主制的形成不仅科学,中国人从五四时代起认定的现代社会另一项显著特征——民主制,也与清教徒有关。科学重要,民主也很重要。中国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有“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赛先生”是从圣经来,“德先生”也不例外。圣经认为,上帝是世上所有公正权力的来源。世间有很多权力,但圣经说“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马书13:1),这就意味着君权、王权、民权、人权都不是最高权力,上帝才是最高的审判者。因此,“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使人民羞辱”(箴言14:34)。美国《独立宣言》里面有一段著名的告白:“人受造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例如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因而,政府的正当存在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正是为了保障上述权利,才在人民中成立政府;而任何政府一旦违反此目的,则人民有权将其改变或废除,并将新的政府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安全与福祉的奠基原则与组织方式之上……”,就是从这里来的(见王春来、卢海生编:《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第37页,略有修订。中文译本把“manarecreatedequal(人受造而平等)”翻译成“生而平等”,不知不觉中把民主制的信仰根基给淡化了),因为美国立国的先辈有一半是清教徒。《独立宣言》的思想植根于年的《五月花号公约》,那就是由清教徒签订的。?美国《独立宣言》 其实,清教徒(puritan)的“清”,并不是因为他们清心寡欲,而是因为他们企图清除英国教会里留下来的天主教残余。前面说过,英王亨利八世在年参与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的国家教会——圣公会(theAnglicanChurch,音译为“安立甘宗”,意译即英国国教)。其实他的动机不纯,一半是为了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中世纪欧洲1/3的土地都归天主教会),一半是为了自己可以脱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离婚再娶。所以,圣公会换汤不换药,只是把教会首脑由教皇换成了英王,同时却保留了天主教的大部分仪式、制度甚至神学上的错误。于是,英国一些真正有信仰的基督徒起来反对国王,主张purify——清洁教会,结果清教徒这个名称一出炉,就和政治挂上了钩。前面说到,路德最大的失误就在政治领域。可是,在路德摔了跟头的地方,加尔文和清教徒站住了。他们因为敬畏上帝,所以就不惧怕人。许多清教徒认为,君权也并非神授,君权之上还有民权,民权才是神授的,上帝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教徒对国王的态度是非常不客气的。 清教徒中有个很有名的苏格兰传道人叫约翰·诺克斯,曾在加尔文办的日内瓦学院学习过。诺克斯知道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犯淫乱,他就在讲台上大骂女王犯淫乱,违背第七条诫命。女王一听不得了啊,可是不敢吭声。最后苏格兰贵族起来发动革命,推翻了女王,女王穷途末路,逃到英格兰被砍头了。女王怕教会?这是什么道理?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苏格兰已经被清教徒彻底影响了。他们不认为皇帝、国王和政府是最高的权力,认为上帝才是最高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建立议会民主。 约翰·诺克斯肖像 议会民主是怎么来的?如果有看过道格拉斯·凯利的《自由的崛起》,就可以看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是直接就从长老治会发展而来的。因为清教徒一般认为教会不能由主教来管,一个人管容易独裁,要由好几个长老集体领导才好,这个思想就直接启发了议会民主。于是在清教徒手下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几个共和国,先是年荷兰革命,建立荷兰共和国;再往下,年英国也发生了革命。顺便说一下,英国这场革命,小时候教科书上说是资产阶级革命,其实那时英国根本没有工业革命,哪有资产阶级?我本科的母校南京大学,研究英国史是全中国最好的,他们写了一本《英国通史》,里面说,经过统计,英国年革命的时候,拥护议会与拥护国王的人中,社会阶层的分布其实是相差不大的,贵族、商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资产阶级)、农民、工匠的比例都差不多。换句话说,贵族和商人都是一半支持议会、一半支持国王,谈不上什么阶级背景。所以说,英国革命根本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那它革个什么呢?西方国家都叫它“英国宪政革命”。当时宪政思想还不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议会和君主立宪呢?原因是这些人都是清教徒。如果我们去看支持议会者有什么特点,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信仰上皆为清教徒,所以这个革命也被叫作“英国清教徒革命”。英国清教徒革命最后把国王砍了头。砍头总要有一个理由,他们就发表了一个议会的决议,说:“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公正权力的来源;聚集在这里代表英国人民的英国议会下院,由此握有国家最高权力……”他们为什么敢砍国王的脑袋?因为他们怕上帝,就不用怕国王。所以清教徒在当时的欧洲被所有的君主讨厌,他们是“捣乱分子”,走到哪就革命到哪。?钱乘旦《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弥尔顿是个虔诚的清教徒,当过英国克伦威尔革命政府的外交秘书,文笔很好。弥尔顿写了两本书,一本叫《为英国人民声辩》,还有一本叫《论出版自由》。《论出版自由》是全世界第一本论述言论和出版自由的书。我们今天说“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这最早是弥尔顿在英国清教徒的信仰基础上论述的。加尔文本人没有参与这些革命,可是,他无疑是“始作俑者”,他建立的日内瓦学院为16-17世纪欧洲各国的革命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可是,有人说他是狂热的宗教独裁者,“日内瓦的教皇”,天主教作家茨威格还专门写了一本《异端的权利》,控诉他烧死了发现血液在肺部循环的医学家赛维图斯。这又是怎么回事?日内瓦位居美丽的日内瓦湖西岸,附近有一条连结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商业通道,16世纪人口约有三万人,今天属于瑞士联邦法语区,但当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城邦,有自治政府及市议会。?日内瓦圣皮埃尔大教堂 年,法国布道家法雷尔来到日内瓦,小城掀起了宗教改革:教堂里的雕像都被捣毁,弥撒被弃,修士修女被逐。年5月,市议会投票赞成改教运动。然而,日内瓦市议会之所以通过支持改教,主要原因是保护城市的经济利益,不用向教皇缴税;而在人民中间,不少人文主义者是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传统宗教势力,才赞成宗教改革行列的。年,加尔文参加法国改教运动;年被迫逃往瑞士,年发表《基督教要义》,建立了改教运动中第一个完整的、基于圣经的神学体系。因此,他被法雷尔邀请到日内瓦,参与领导改城的宗教改革运动。日内瓦市议会给加尔文的职位为“圣经教授”,他也就此起草信仰告白,凡要做日内瓦公民者都要接受。然而,加尔文要获得日内瓦公众的认同并不容易:那些出于追求个人自由而支持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者,对他要求执行教会纪律、保持社会纯洁的做法深恶痛绝,特别不接受加尔文禁止道德有亏者领圣餐的明文规定,鼓动群众反对他。年,市议会逐出加尔文、法雷尔(WilliamFarel),他们都移居斯特拉斯堡。在斯特拉斯堡,加尔文投奔当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布塞尔,在那里向法语人士传道。而赶走了他的日内瓦,陷入了群龙无首般的混乱局面。(未完待续)?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邹Sir编辑 貂儿排版 白驹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ly/6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yen起位外滩五星酒店美食
- 下一篇文章: 境行灌顶,是内密的最高顶端传法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