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头春意渐浓,

天台学设读书会也不负春光,

伴着四月的微风如期营业啦~

/4/07周三晚18:30

《巴黎烧了吗?》读书讨论会

在设计学院教室圆满落幕

下面是大家对于巴黎解放前后历史大事件的探索与思考,

祝阅读愉快~

现场实录照片

读书会的开始,先是请新来的同学向大家自我介绍。随后,黄老师在谈及《巴黎烧了吗?》这本书时,描述道:“这本书有着大量的二战战争细节,我们将之称为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或者非虚构写作。能把这本书写的这么引人入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们在艺术学当中,都有类似的非虚构写作,这样的书可以当做一个参考。对于巴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到非常有亲切感的一些场景。”最后。黄老师希望大家不要有压力,能够互相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李静茹同学分享了自己关于此次读书会《巴黎烧了吗?》的一些看法,在战争当中每一方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进去,变得身不由己。即便是敌方地军人世家,个人情感也不得不受到压制。将军肖尔铁茨抑制自己离别家人的悲伤,对肖尔铁茨太太来说,妻子更像是军人的坚强后盾。因而这本书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在战争中的无奈,都被放大了。由此她联想到,众多关于二战电影当中的一部——《沉静如海》。电影描写了出生于德国音乐世家被应征入伍的军官与倔强的法国农家女之间相顾无言的爱情故事。也正是战争的残酷,让人们在战后开始认真的反思,因而也促进了战后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

邱圣翔同学认为,其实有人打过比方,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我们自己,也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玩偶。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的永远是一种观察视角下的历史。这其实是一种罗生门,而即使是一个身处当时时代的个体,我们也有可能当局者迷。

陈俊杰同学认为这是一部描绘战争中的人物群像剧的书,不仅描述了第三帝国的末路,也展现了很多这个帝国曾经辉煌过的蛛丝马迹。书中有一个场景,帝国原定的巴黎检阅本是为了庆祝第三帝国的不朽,却最后转变成为了第三帝国在恐惧中的恐吓。巴黎战争前夕,数不清的角色登场,他们或向往光明或死去的结局融合在书中文字当中,种种人性的表现令我感受到战争的现实性。即使不谈历史,只谈当今,战争其实仍在继续,世界上有数不尽的受苦受难的人,我觉得要珍惜当下。书中让我感觉奇妙的是一个人物,肖尔铁茨。一位大巴黎司令将官竟然请求盟军来帮助他-就是到达巴黎来使他免于执行毁灭巴黎的命令。历史和良心是很大的石头压在这位将官的身上。每一个士兵将官都宣誓着要坚守巴黎,但在世界战场上德军明显大势已无的和历史的要求下肖尔铁茨司令官放弃了抵抗。军人的荣誉,父亲的责任,个人的生存意义。"我该怎么办。"他最后找到了答案。如果巴黎的毁灭能为德国带来胜利,我想他的选择会是不一样的。然而不能。那他的选择其实一直都显而易见,只是需要克服军人服从命令的本性。数字看不出伤亡,而描写一个人后发现他一会的死亡格外触目惊心。

何蓉同学在分享《巴黎烧了吗?》时认为,这本书最打动她的是文章对于人性的刻画,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鲜活而立体的。如被称为“战争毁灭专家”的肖尔铁茨,“一个从来不问命令是多么严酷而总是坚决执行的军官”,他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西里西亚教养的正确性,他对德国前途的信心,始终牢记普鲁士军官的纪律规范,但是他却在接受到炸毁巴黎的最后指令后却产生了怀疑,他动摇了,他感到良心不安,甚至寻找了警告盟军巴黎面临的危险的方法。又比如德国军情处职员的“鲍比”·本德,书中描写他是个中年花花公子,本可以带着他的情妇顺利离开巴黎退出战争,但是在诺德林的极力恳求下,极尽全力拯救战俘免于被屠杀的命运,然而两周之后鲍比却成为法国人的俘虏。书中通过这些大量的对比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陈燕玲同学认为巴黎结局的改变在于巴黎市长皮埃尔·泰丁格和肖尔铁茨的一次对话,让这位原本坚定地想要将巴黎夷为平地的司令官开始犹豫,一方面是军人的天职,另一方面是对于人类文明的责任感,因此他本身也在不停的拉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让瑞典总领事通风报信,这种无异于叛变军人身份的做法也是相当于把自己的道德绑架解开了。因为他已经将处境告诉了盟军,如果盟军明知如此还是绕开巴黎不管不顾,那么巴黎被毁坏的历史罪责就是盟军的了。马克同学认为本书书的作者是两个记者,笔下的表情、动作、对白等细节非常多,可见作者在尽力还原历史中那个时代的真实情状。也许其中有合理想象的成份,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给读者一个不同于历史书中大知识点的真实故事。正是这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小人物,充实了一个大时代。

温天同学认为,在这种对二战历史的重塑中,我们所见到的最主流的这种二战叙事,似乎都是来自美国视角的叙事,带有好莱坞电影式煽情的叙事。我心中的生活在二战时期被封闭的巴黎的氛围,是萨特在《禁闭》中描写的那种窒息的绝望感有同学提到,那位德军军官克服了军人服从命令的天性,这不是天性,服从命令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当他违背命令时觉醒的才是他的天性。这种处境让我联想到一个音乐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对彼拉多这个人物的塑造,当上层权力和民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彼拉多的时候,彼拉多就问,为什么要让我处死耶稣?这个音乐剧把每一个圣经人物都塑造成了站在自身立场上的人,拒绝成为神圣的工具,尽管最后他们还是避免不了被看作工具的命运。然后我就有点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强调人性光辉,强调小人物的局部历史了,因为正是那种将所有人的意志统一成一个意志的一元中心的叙事,法西斯就是一堆棍子捆在一起的刑具。束棍解开了,也就消解了它的核心。正是那种一元中心的,民族之间大的历史叙事,造就了这场战争。

祁子杨同学对于《巴黎烧了吗?》一书的“非虚构写作”手法抱有怀疑。在现代愈来愈多的文学作品面前,“由真人事迹改编”这一标注往往对我们有种特殊的吸引力:实际发生的事情为我们的想象营造了“真实感”,从而在阅读体验上更能觉得感同身受。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真实改编不代表就是真实。只要试图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从而使用了“文学技巧”,就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的思想所限,《巴黎烧了吗?》便是如此。虽说作者一直妄图保持客观的态度去给读者呈现那一段历史,但这种做法本身变影响了其行文的风格:内容繁多但又多是点到为止,阅读体验便只能见仁见智。在祁子杨同学看来,《巴黎烧了吗?》像是记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虽说都是在“纪实”题材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但归根结底都是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抛去其一直所强调的“真实”本身亦是佳作,但重点对于“非虚构”的宣传而有意忽略其是报告文学(纪实小说)的事实却显得欲盖弥彰:这样不恰恰说明对于自己所撰写的文本的不自信么?至此,祁子杨同学愿以布莱恩·莫里亚蒂所说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令人敬畏的事物不需要隐藏,令人敬畏的事物既富有又出手大方。宝藏就在那里。”

王与时同学对之前有学姐说到“细节”有了思考,想到了北野武说过的一句话:“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宏观叙事是由无数细节构建的,细节却又往往很容易被结论与数据覆盖。作者在字里行间穿插一些主观思考,又用细节将其隐藏,用一些巧妙的手法塑造出具有小说独有魅力的人物,引导着读者的情绪,同时也在等待读者揭穿这善意的文字把戏。

王雨亭同学被肖尔铁茨圈粉了,认为肖尔铁茨是全书最冲突的角色,而这本书也借此传递出了人道主义色彩。尤其是肖尔铁茨在思量这场“头等葬礼”该如何收尾的时候呈现得相当精彩,是选择天性还是天职?违背天性他就落得一个千古罪人的名号,违背天职就会成为叛国者,妻子孩子也得不到保障。一个身穿铁灰色军装,与巴黎的一切那么格格不入的肖尔铁茨将军,他做出了什么决定。早在七十多年前肖尔铁茨就做出了他的选择,给出了他的答案,成为了他该成为的人。如今我们再来思考也能窥见一二,大概就是巴黎的美战胜了战争的邪恶吧,或许是塞纳河旁浪漫的行人,或许是公园里喷泉边飞舞的白鸽,又或许是疲惫一天后穿梭在街头巷尾,传来的面包的喷香和孩童温柔的歌声。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决定会被后人长长久久的认可,埃菲尔铁塔上闪烁的光辉总有他的一份功勋。

史宇泽同学:泰丁格说:“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一次欣服者感到光荣吗?”巴黎的丢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整个法国的丢失,这在历史上一贯如此………巴黎绝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发生此一情况,他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希特勒而对于希特勒来说,此时的巴黎成了五年战争中留在手中的最后战利品,肖尔铁茨是“一个从来不问命令是多么严酷而总是坚决执行的军官”在此前不久,希特勒还派了爆破专家去巴黎埋地雷和炸药,打算把整个巴黎和他的艺术宝藏统统付之一炬,夷为平地。一战期间,德法两国为了争斗欧洲霸权,德国人倾尽全力也没有能够将巴黎攻克,最后他们输掉了战争,与此同时,掌握着巴黎生死得肖尔铁茨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军人的天职和《连坐法》得存在让他必须服从命令;另一方面,良知却不停地叩问他,自己是否真要做一个千古罪人。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女士追着火车,她的名字是玛丽·海伦,火车上挤满了德国人在巴黎抓获的两千四百多名政治犯,其中就有她的丈夫皮埃尔,一名巴黎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而火车的目的地正是德国境内的集中营。她沿着铁轨追赶着自己的丈夫,直到火车遇到事故停下,她才终于能够追上。她国家的命运往往牵扯着个人的命运,我们常说个人的命运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但是往往小人物也能迸发出让人惊叹的力量,梁文道在《八分》里说,是审美的力量让巴黎免于毁灭。

梁立双同学从书中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得益于他们作为新闻记者在写作上这种有优势的职业,将这本书的内容写的十分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中许多的比喻令人发笑,又有许多的比喻十分的恰当接地气。这就使得文章的趣味性和易读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书中的描写中,文中的文字没有进行一个具象的描写,而是利用一些反差为读者塑造出一种具有联想的空间。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优越性使得对文中信息的传达效率得到提升,这种写作的形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如若作为写作的一方,不应单单考虑有逻辑的将笔者想法一股脑儿的输出,还应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去选择合适的、易于接受的写作传达方式。

吴韵仪同学:比起往常那种上帝视角的历史书,这本非虚构的纪实小说从各种血肉丰满的小人物去还原那个时代。还原了真实的人情事故,喜怒哀乐。“历史的动人之处存在于细节之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人性的多面,流血罪恶亦或希望满怀在一个个细节里都显得活灵活现。这本书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启示也很多。文章的结构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感,基本上每一章都是描写三个派别的角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情节就像电影一样惊心动魄,节奏感很强。

陈剑杰同学: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选择起义的法国屠夫俘虏了几个德国士兵,在押解途中,很多巴黎市民想要用唾沫攻击这些侵占首都的德国士兵。屠夫选择保护德国士兵俘虏,不让法国民众靠近吐唾沫,被俘的士兵表示感谢。而在起义被镇压后,被救的德国士兵在指认法国起义人员的环节,假装不认识屠夫,让他逃过一劫。两个不足以影响战局的小人物,穿越了了时空、国籍的界限,在巴黎的上空完成了人性的和解。对于政客来说,战争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强制兵役被送往前线的德国青年、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还是每天都在饥馑中强撑的巴黎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珍惜生命,热爱和平永远不是空话。

彭靖同学:巴黎是一座几百年的老城,夕阳的余晖撒在卢浮宫前雕塑微微翘起的嘴角上,雨后泥土的芳香中残留着一丝丝火药的躁动,冯.肖尔铁茨深呼吸了一口,望着雨后天晴的多瑙河畔陷入沉思,在二战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让我想到日本广岛原子弹选址和傅作义将军为保留北京建筑而选择和平解放北京等事件,小而言之人类审美在对的历史时刻将战胜战争的民族矛盾、政治偏见。深藏在故事背后可能是人类对于文明的保护也将超越战争矛盾、跨越审美桎梏、打破人性偏执。厚石老师观点为我了解本书的内容提供重要参考,令我看到了书籍背后另外一面。二、人类的趋势是由人民决定的,转折点是由历史人物来完成的。在《巴黎烧了吗?》文中是由一些普通人物的小故事组成的,看似每个人的人性都不同,实则他们都作为历史的一份子都创造了历史的一部分,其中冯.肖尔铁茨将军,又以可以看成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一览无余,在巴黎决战中忠于作为军人的职责,又顺从了大的历史潮流,合理的保护了巴黎;在关键时刻做出他最优选择。

司富淇同学认为作者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来构筑叙事框架,文中出现确切的时间段、具体地点等,如“拉斐尔街道26号”。文本中还有具体的语言、动作、场景来丰富人物细节,“肖尔铁茨站在他半开门的车厢中,望着莱伊的背影消失在黑暗过道里”,每一部分的描述像一幕话剧呈现在眼前,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化的叙事性中汲取价值。

马克同学认为本书书的作者是两个记者,笔下的表情、动作、对白等细节非常多,可见作者在尽力还原历史中那个时代的真实情状。也许其中有合理想象的成份,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给读者一个不同于历史书中大知识点的真实故事。正是这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小人物,充实了一个大时代。

黄厚石老师和孙海燕老师在读书会的最后都总结了一些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与启发。另外,黄老师也提前剧透了下次读书会的书目《活出生命的意义》。

大家说出来这本书不同的视角,叙事的技巧都是很好的。但也有一点遗憾的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很远的视角。就好像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德军的火炮打到盟军的坦克上。现场的血腥感和气息却并没有。这可能是因为它对每一个角色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肖尔铁茨能引起大家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ly/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