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铜会得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317.html

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的操作十分风骚,时而加入反法同盟,时而与反法同盟的其他大国在海外殖民地爆发战争。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其实有一个相同的目的,那就是更好地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请输入标题

拿破仑法国试图统一欧洲大陆

英国未能控制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长久以来,英国都在设法推翻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政权。英国一次次地向欧洲派遣军队,资助欧洲反法同盟或支持反抗运动。同时,英国试图瓦解法国霸权的愿望也一次次地破碎了。

拿破仑看起来可能会利用欧洲大陆的巨大资源来发展其海军力量,壮大其殖民野心。不列颠群岛也多次受到了威胁。那种令人反感的意识形态和战略新秩序似乎也将在欧洲存续。

拿破仑令英国感到巨大威胁

尽管如此,英国政府及英国却从未真正失败过。当英国面临外敌入侵时,首相威廉·皮特曾令人印象深刻地宣布“英国凭自己的努力拯救了自己”,并希望英国可以“以身作则,拯救欧洲”。最终,英国确实成功了。

英国人世世代代都在与欧洲大陆打交道,他们深知英国的安危取决于欧洲均势。英国人依靠其强大的商业实力、良好的财政—军事国家信誉及强韧的政治制度,坚持到底,最终带领强大的反法同盟赢得了胜利。

英国与拿破仑之间的较量被视作“世界帝国”与欧洲均势、迦太基与罗马、议会与帝国、拉丁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革命冲突与改革变化、霸权主义欧洲一体化与民族特殊主义、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贝希摩斯与利维坦、陆地与海洋、老虎与鲨鱼之间的较量。正如伦敦《泰晤士报》上所言,这是“两种制度间的战争”。

英国并非首个与革命中的法国交战的国家,奥地利与普鲁士曾对法国发动为期9个月的战争,但英法之间的对抗持续了大约20年。这段时期的后半段,即与拿破仑交战的后半段,英国成为反法同盟的领袖,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反法力量。

英国仅在—年和—年与法国有过短暂的和平。在此期间,大多数时候拿破仑仍在不断进攻,自18世纪90年代在意大利取得胜利后,又于19世纪初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在德国取得了进一步的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攻下奥地利,赶走俄国人,并在不久后击溃了普鲁士。年,奥地利试图推翻拿破仑的统治,但未获成功。

那时,拿破仑已经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英国也紧张地注意到,拿破仑在拿下两个标志性的大陆霸权国家后,将两艘战舰命名为“查理曼号”与“路易十四号”。他坚持娶奥地利公主为第二任妻子,这也证明其意欲继承神圣罗马帝国遗产的野心。拿破仑曾发表过著名的言论:“我希望创造出一种欧洲的制度”,它将包含“欧洲的法典、欧洲的司法系统:欧洲只有一人说了算”。

拿破仑帝国几乎一统欧陆

在其权力巅峰时期,拿破仑控制了从大西洋到俄国边界、从波罗的海到意大利东南部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英国人长久以来恐惧的“世界帝国”似乎已经出现了。

法国的欧洲帝国与英国的世界霸权

英国与法国的冲突正是海洋与陆地、帝国大都市与海盗船窝点之间斗争的缩影,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以及大革命前的旧制度。

拿破仑到来之前,英国被视为雅各宾派理性扩张主义帝国计划的主要障碍。法国公共安全委员会第一任主席乔治·丹东曾敦促法国占领荷兰,宣称“拿下荷兰,迦太基(英国)就是我们的了”。雅各宾派普鲁士人阿纳卡西斯·克洛茨在访问巴黎时表示:“莱茵河河口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攻下荷兰,从而战胜英国。”

正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英国对海洋的制控与法国对陆地的掌控之间的冲突才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年,法国海军在临近埃及海岸的阿布基尔海战中惨败给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拿破仑得知消息后,评论道:“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命运在过去曾向我们证明的那样,如果他们让我们成为陆上霸主,就会同时让我们的敌人成为海洋霸主。”

拿破仑对英国海军主导地位的默认也许是个错误。毕竟,在年,法国、俄国、荷兰、丹麦和西班牙的海军吨位全部相加,是能与英国海军势均力敌的。

英国在年取得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后,并没有确立其海上霸权,也没有就此一劳永逸地将侵略挡在门外。事实上,法国海军直到最后仍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在战争的最后几年,法国一直试图在英国皇家海军眼皮底下的安特卫普建立一个新海军基地。

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纳尔逊

英国海军大臣梅尔维尔勋爵后来坦承道,当时拿破仑本可以“派出强大的舰队来攻打我们,我们的海军必然会遭到摧毁,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赶上法国的造船速度,也无法建造充足的军舰来应对我们所面对的强大舰队”。然而,当年法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达到顶峰时,英国海军力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年,英国海军大型舰艇的吨位比英国在欧洲的所有潜在敌人的海军吨位总和多1/3。年之后,英国因为恶劣天气损毁的船只比遭敌军摧毁的还多。

拿破仑击败英国的唯一希望是通过商业战争,部分经由公海,但主要是通过大陆封锁。《柏林敕令》颁布于年11月,也就是普鲁士在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战败以后,其目的在于排挤全部英国贸易,使其制造商找不到销路。

拿破仑的计划是摧毁英国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减少英国的财政收入,从而削弱其作战能力以及资助反法同盟的能力。如拿破仑本人所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控陆地征服大海”。

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愿:英美间贸易繁荣,走私和腐败也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拿破仑·波拿巴的弟弟、命运多舛的荷兰国王路易·拿破仑曾表示,阻止英国的大陆贸易就像阻止皮肤出汗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边,英国对此却给予了毁灭性的回击。年颁布的《枢密令》导致英国与法国及欧洲的法国占领区之间的中立贸易急剧减少。

事实上,在战争期间,英国人依然在坚持惩罚性的《海商法》,甚至不惜为此冒着削弱欧洲同盟力量、破坏欧洲和平的风险。

这一问题极为关键,英国人甚至为此在—年与美国打了一仗,虽然当时的英国还在忙于其他事务。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对一位同事说道:“我们的感情长时间被令人兴奋的事件刺激,因此你就能明白我们对于一切政治话题有多敏感,但无论何时,海洋问题总是最容易牵动我们的神经。”

英国人对海洋安全及其主导地位的关切也是他们焦虑、野心和仇恨的源头。法国的殖民地以及法国(半自愿的)盟友的殖民地纷纷落入英国手中。到年,自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开始以来,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首次全部被英国皇家海军夺走了。

拿破仑设想的欧洲“世界帝国”与英国的海外霸权之间的冲突,很好地诠释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心理。其他国家想在二者间找到平衡(至少是字面意义上的平衡),它们有时会与拿破仑结成统一战线,对抗英国。—年,丹麦、瑞典、俄国和普鲁士为对抗英国《海商法》而结成第二次武装中立联盟,就是对此的最好证明。

这种以不同组合形式结成的同盟在当时对英国构成了一种潜在危险。英国会对欧洲国家展开一系列先发制人的攻击,以此抵抗法国对英国海军构成的迫切威胁。

丹麦于年、年两次遭到英国袭击。在年的袭击中,有多名无辜的哥本哈根市民丧生。年,满载珍宝的西班牙舰队遭到英国的抢先劫掠,而西班牙人不得不忍气吞声。

奇怪的是,在拿破仑时代,英国宣称为了捍卫欧洲的自由而与法国霸权对抗,但是在年之前,英国实际上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和许多中等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英国对俄国、普鲁士、西班牙、瑞典、丹麦和荷兰都曾宣战,大多数情况下也都进行过战争,只有奥地利是个例外。

欧洲舆论和各国的内阁对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目的深感怀疑,这些国家甘愿为这个目的牺牲最后一名奥地利人、普鲁士人或俄国人,而英国皇家海军却席卷了法国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的殖民地。

到年,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收获颇丰:年,英国夺取了多巴哥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本地治里;年攻下马提尼克岛、圣卢西亚和瓜德罗普;年攻占锡兰和好望角;年攻占特立尼达;年攻占梅诺卡岛;年又将苏里南收入囊中;此后还有更多地区。18世纪90年代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对英国的补助金展开了漫长的讨价还价,之后便逐渐接受了法国有关“英国财富”的宣传。

连续三次结盟都证明,英国已经以极少的大陆资源为代价诱使大国加入了不稳定的同盟之中,却在情况艰难时为了殖民地利益而抛弃同盟国。这三次结盟分别是18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年的第二次反法同盟和—年的第三次反法同盟。

乍一看,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似乎很合理。英国内阁特别是议员们都认为,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的战争应该通过海军发动,为英帝国而战。“蓝水”战略根植于殖民主义者与大陆主义者在18世纪展开的大争论,该战略的经典拥护者就是在小皮特政府中长期任职的陆军大臣亨利·邓达斯(后来的梅尔维尔子爵)。

年3月和7月,他在一系列著名备忘录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战略。邓达斯并不主张在欧洲与敌人作战,因为这是一种“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政策,他要求在海外扩张时确立一个新的焦点,特别是对南美洲的商业渗透。此时南美洲正处于羸弱的西班牙的松散控制之下,而西班牙又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英国不应在欧洲大陆做无益的争斗,而应派遣皇家海军舰队和陆上部队攻击敌人的商业与殖民财产。

年之后,随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崩溃、普鲁士战败、法俄和解,“蓝水”战略作为耗资巨大的补助金和地面战争的一种价低而有利的替代品,似乎越来越受到青睐。

尽管如此,促使英国投入战争的大陆主义正统观念却从未被取代。英国战略家注意到,每一场大陆败北之战(如荷兰远征、—年德意志北部远征、年瓦尔赫伦岛灾难)在海外都会有另一个相对应的泥潭,如18世纪90年代令人生厌的香料群岛,因它丧生的英军士兵比死于英法战场的士兵还多,又如—年英军在南美遭遇的惨败。

然而,—年之后,英国的战略重点却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贤能内阁期间,这一点尤为明显,或许这是拿破仑时代英国唯一真正实行“蓝水”战略的阶段。

英国民粹主义者推崇海外扩张,宁愿牺牲大陆远征军和补助金,这不仅反映出英国最近经历惨痛,而且反映出英国对欧洲国家吝于资助,以及对其他欧洲大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英国用殖民地资源战胜法国

在经历了令人不快的犹如插曲般的贤能内阁后,取而代之的是正统观念,英国试图通过在欧洲大陆的直接行动或者资助行为打败拿破仑这一潜在目标的想法仍没有改变。近15年来,英国一直处于残忍血腥和劳民伤财的战争状态,结束战争又遥遥无期,英国正在表明它战斗到底,直到欧洲恢复均势的决心。

在拿破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居于英国首要战略地位的情况反复出现了多次。每当机会出现时,英国就会在欧洲大陆与法国交战:年在荷兰,—年在德意志北部,年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年在瓦尔赫伦岛,当然年在低地国家也交战过。

与法国交战的同时,英国原则上力避在其他方向的扩张,在地中海地区的强势存在(一开始,英国的势力只限于直布罗陀)并不是在呼应什么总体规划,而不过是累积的战略决策的结果罢了:守住马耳他就能够阻止法国入侵,占领西西里岛就可以给马耳他提供保护和补给;英国占领爱奥尼亚群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在大多数情况下,英国政府实际上把殖民地的财产看作用来重建欧洲均势的保证。例如,年,英国暂时将好望角“归还”给荷兰人,这一做法与英国在早期的冲突中归还殖民地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均势。

英国的目标很简单,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改变:恢复欧洲更广泛的均势,特别是防止低地国家落入法国的统治。英国于年加入战争,不是为了摧毁法国大革命,而是为了阻止法国人进入佛兰德尔。

即使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法同盟中,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也不是小皮特宣称的目标,其真正目标是实现低地国家的独立,打造一个抵抗法国野心的可靠屏障。年,英国谈判代表哈罗比勋爵主张:“让安特卫普和弗拉兴脱离法国所带来的价值,相当于我们手中马提尼克岛的20倍。”

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

为此,英国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准备,重新加入反抗拿破仑的阵营,并在必要时放弃海上利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cy/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