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七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杨旭道长谈道家书法与养生清净之笔养清静之心——浅析中国书法与养生的关系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如果说养生是中医的特长所在,那么养心便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而调气则是这个核心当中的核心。而实际上,“气”也是最适合用来表述中医精髓的一个词汇。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习书法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在书写之时,心静手动,形神合一,心不外驰,专心致志,通过内外的协调作用,使血脉、气路、经络均得到疏通,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一个人要长寿,首先要有健康的躯体,而躯体的健康取决于良好的修养和心态,并做到用心、恒心、耐心、信心和专心,方能健康长寿。因为修身养性是长寿的原动力。古语有云:“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弘一大师也曾经在与一位友人谈及书法的时候说过,“朽人之字所能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林子清著《弘一大师新谱》)。所谓平淡、恬静、冲逸之致,这是书家表现在书法上的一种意境。但这种意境却往往与书家的心性修养,与书家淡泊、宁静、虚和的内在气质息息相关。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美,是心灵世界中的内在之美。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静”的体悟,慢慢矫正愈来愈多的躁动不安的心态。只有培养出美好的心境气质,才能心手相应,创作出美妙的书法作品。《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讲:“内清静者,心不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书法训练除了传承中国文化瑰宝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息调气,修身养性。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他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精神气、灵气,本就兼含精神与物质,能使生理机能调畅,手、腕、臂、身谐调,使呼吸、血液循环、脑神谐调,整个运动过程都在生理、精神谐调一致中进行。人们常说的气脉、气血、气息,抑或精、气、神,都是人体生命赖以续存的保障机能。就是把气息调养到极其精微、极其美妙的状态上来。明代儒学家陈白沙(字献章)曾在一首诗中言道:“时时心气要调停,心气功夫一体成。莫道求心不求气,须教心气两和平(淸?黄宗羲《明儒学案》)。”此诗不但指出了心与气调控的重要性,而且说出了心气调停在于心的平和,以及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标。书法从每一点画内在精微的运笔,到点画本身、结字、布置等,其间轻重快慢的讲究,行笔的起伏、放收,运笔情绪的高潮与低潮;力度上的强与弱,刚与柔;速度上的缓与急,断与续;感情上的紧张与松弛;结体上的复杂与单纯,密集与简练;疏密、虚实、欹侧、聚散、呼应,深浅离合,阴阳义理,到处都充满着万事物理的阴阳互转、得失相倚、中和共存的变化统一规律,合于宇宙生命的物理事由,合于易道、老庄和儒家思想,隐含着先民思维方式的秘密。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经统计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还在唐杜甫慨叹人生七十古来稀时,欧阳询就活了83岁,虞世南81岁,颜真卿被害时77岁,柳公权88岁。智永“年故百岁乃终”。考察自秦至清的位知名书法家,生卒可考的人中,最高年龄93岁,最低年龄36岁。其中高龄人(80岁以上)24人;中龄人(70—79岁)35人;低龄人(60—69岁)54人;50岁以下16人,4人被杀。人的平均寿命为65.7岁。而根据史料记载平均寿命:西周、秦汉时为20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解放前为35岁。两相比较,悬殊极大。按65岁以上为长寿人口的划分,人中属长寿人口者有79人,占57.2%。这在古代经济尚不发达、医学还很落后的时代书法家有如此高的寿限是极其不易的。这样的事实表明,书法与长寿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古人早已论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清代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医家黄匡说:“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欧阳修《试笔》坦言:“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来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陆游称他看到林逋书法时说:“君复(林逋之字)书法高胜绝人,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习书时脑体并用,动静相适,调息养气,调节情绪,优化心境,让人身心愉悦,志气平和,既自娱又养生。庄子教人体验虚静的自然—----一种人内在的心灵的自然,而非外在的环境的自然。人通过“心斋”、“坐忘”的体验,“致虚极,守静笃”、“同于大通”,进而摆脱“物役”,获得心灵的自由。用心灵的自然,去寻找、发现人自身以外的宇宙的自然,达到“以人合天”的逍遥游境界。而临池正能引导人逐渐地获得这种心灵自由的超升境界。因此,虞世南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者于无为。”临池过程中,通过各种精微的运动变化,集中书写者的注意力,逐渐地引导人内省,弃功利,去名誉,忘形体,澄怀屏虑,心志专一,摒除耳目心思,进行心理直观体验,进入一种心灵的无念的虚静状态。那时的挥毫,已非手运,而是心运。那是一种混沌状态,一切是无,一切又仿佛是有,有与无,已无任何可以捉摸把握的形态,澄澈而空明。这里的心、手、笔的动,是吻合于自然的动,是以心灵的自然去合物的自然;这里的心境,洞透宇宙万物的本质;这里的书写活动,不仅是人的本能的自然活动,而更应是人精神升华、知识灵化了的自然律动。人至虚静,那顿现的是自我真实也就与宇宙之心融为一体了。(这就是书法修行的至高境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七、相关阅读中医养生与书法养生书法与中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共同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中,又是关系至密的并蒂花。留传至今的许多书法名作,如汉《武威医方简牍》、张旭《肚痛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地黄汤帖》、黄庭坚《婴香帖》、赵孟糖录华佗《中藏经》书稿及徐渭《水斋药方》等等,都与中医有关。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及儒学思想的影响。怀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志向,封建社会士大夫习医成风,亦文亦医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嘉泰会稽志》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他们虽不以医为业,但却熟读《内经》、《伤寒》和本草典籍,也能为人诊病处方,疗效也佳。当然,对他们来说,医药只是一门该学的学问,为人诊疗也不过是“游于艺”罢了。苏东坡、徐渭是古代书家中通医的杰出代表,近现代则有俞曲园、章太炎、马一浮、张宗祥、诸乐三、洪丕谟等。医家擅书者,古有陶弘景、傅青主,今有秦伯未、萧蜕庵等。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历代书家寿者多。如果我们透过上述表象,对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相关性作进一步研究,则能发现其中更多紧密的联系,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等)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认识生命一阴阳《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追求生命——神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辄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可能的。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升华生命——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书家们为达到书艺永恒的目的,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宇宙、自然、人生、文化融于一体,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真谛。张旭观担夫争道,悟避让之理;怀素赏夏日卷云,使其书波澜壮阔;山谷草书似得舟子逆水荡桨、江山之助,成为千古美谈。“屋漏痕”、“锥刺沙”,已成为启迪书家思路的名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将物态神情、宇宙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并凝聚咸一些富有动感的抽象化、节奏化、韵律化的线条墨迹,这些来自于感性生命的线条墨迹,是感性生命的凝聚形式,具有蕴含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功能。天人相应理念,是书家与医家对生命升华的一种感悟。书法与养生书事本雅,合于道途,正如唐虞世南《书髓》所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书迹应乎心,通与自然,古人论此,据实理邃,我等唯承学而矣,非不敢更立新论,实无所立也。养生一事遍及诸事,与书法渊源久矣,自古及今,论者颇多,汇其所旨,多以书者长寿为标榜,并再再推出诸公为证,古代书家如: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贺知章86岁;柳公权88岁;陆游86岁;文征明90岁;傅山86岁;朱耷82岁;刘墉86岁;更有近现代吴昌硕84岁;齐白石95岁;于右任87岁;章士钊92岁;沈尹默89岁;刘海粟99岁;沙孟海94岁;孙墨佛寿至岁,舒同93岁,苏局仙岁,董寿平94岁。赵朴初93岁????等等,此论泛矣!书法与养生之关系:古圣贤达,详剖其由,深达其源,概之不过以为:书法之事,涵养精、气、神;合于“精神内守”,“志闲少欲,”之因,自有“心安不惧,形劳不倦,气从以顺,”“病安从来”之果。今人论述,虽语标新异,究其根本处,终未见出其樊篱者。鉴于以上所由,就此议题,再作陈言,难矣。虽如此,但又虑及,理想之果,绝非一蹴而就,理明即成;还须屡屡熏染,从多角度,多层面,不烦累述;如同习字,日久功深,方臻佳境。再者,书法之使命,随其时代,修身养性之宗旨,或有变异,假文雅之名,唯期名利之徒日众。故撮其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再作赘述:一,养生要在养心,顺道而行,不治而致。书者“心正则笔正”,此论肇自柳公权与唐太宗论书,已成公论,然究其正理,却如游者观山,各见其景;又如书生研经,各有所趣;诚见仁见智,各不相一。此事不必强求一标准答案,各受其益可也。我本人喜欢以《大学》中句释之,以求“取法乎上”之效用。《大学》中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古人习书,重在修身养性,此理未明,书道亡矣,先圣痛矣;随之养生一事,亦成空谈。尤其当今,其旨渐没,欲望如潮,书法甚或堕落成宣泄情绪之方式。早在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曾感慨:“从今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书法乃流动之音符,无声之音乐。书法、音乐性质类同。“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即是雅乐正其心意之一实例;书法一事,与此理同,身心本是不二,相滋而存,相滋而生;其心正者,浩气存焉,气盈心虚,体魄强健。老子《道德经》中亦云:“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其理一也。我等凡夫,虽遥不及此,但匹夫不可夺志,不可任自颓废;研经穷典,明理笃行,书法方能成为养生之方便。二、坐姿正确,脉畅心直。我们要想写好字,须有正确之姿势,即头正、身直、臂开、足稳、松静、自然;亦如周星莲所言“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若能严格要求,则常与武术之“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诸般要诀相契合。正所谓:“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心直者,无诸妄念,空灵清净是也。心动神疲,常得清净,神自安养,长此以往,养生之功效卓矣。三、着眼养生,勿期长生。以书法为方便,堪能养生者,唯因书法与养生事异理同,要在无所期求,清静安然,心气和泰。诚如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人之寿夭,因缘多哉,虽书家寿者如云,然如书圣羲之,其寿非长者,英年早逝者,亦不乏人。故养生重在当下,未来所寄,枉成负担。如同作书,率性为之,无意乃佳,迫于成败,必败无疑。倘能用心清净,日日游于墨海,腾龙舞凤,无所挂碍,人生幸事也!四、养性为旨,莫入歧途。歧途者,名利是也,渲泄是也,标异怪诞是也。名利最为害事,以其常乱人心,伤及体魄。君不闻有为获大奖,殚精竭虑,惶恐不安,未等大奖颁布,便一命呜呼者;还有大奖在榜,名利兼收,便嚣张日盛,酒肆淫房,狐朋狗党,以为能事者。名利之所害也。也有“高士”,作书之时,顿脚捶背,呐喊呼号,渲泄俗情者,与道远矣。反写、倒写、嘴写、脚写?????流于怪诞炫奇,枉费心机,终劳心神,徒伤无益。上述三者,与书道相违,与养生相悖,不可不察,不可不慎。五、赏心悦目,怡性养心,不亦乐乎。做个书法艺术的欣赏者,同样可达养生目的。我曾存一林散老墨宝,常悬于斗室,每每心烦意乱之时,便移目注视,感其意境,稍时,便觉心归安静。还有一次,在杭州西泠印社,突见沙孟海一绝佳精品,被其意境所摄,竟一时怔住,不能挪步,良久无言,所感所受,实无以言表。弘一大师佳作精品,则更给人心地清凉之感觉、遍体通透之体验,为此还特赋诗一首曰:对书闻息止,身心大清凉。墨痕虽不语,尤胜读老庄。为此,我把王羲之行草兰亭、丧乱等帖,颜鲁公争座位等名帖精品、尽悬客厅、书房、卧室。有时,甚或头疼脑热,体重身沉,我也喜揣摩名迹,把玩入迷,不知不觉,自得安养调和身心之效用。人生闲暇之余,或在老年赋闲之际,而又不曾熟弄笔墨者,把玩欣赏书法精品,不失一绝好的养生方法。六、从艺淡泊,日久功深,祛病延年。与诸书法之事,或涂鸦、或赏玩,久久功深,若能常保心闲安泰,适意畅然之心境恒常不离,其益大矣。古人即有:“书法可以愈疾”之说。当今科学昌明,对情绪与身体健康关系之研究,日渐深入。日本科学家、医学家春山茂雄,综合当代科研成果,研究发现:人脑可分泌廿种之多脑内吗啡,若情绪常能愉悦平和,清净安闲,则分泌之吗啡,可医治身体任何疾病,其曾举一例:即使感染艾滋病毒,也能抑制病毒不至发作!反之,那些警警于评委所好,恐恐于榜名高下,骄矫于名赫位优之徒,终日得失较计,神紧气迫,压力所使,所分泌吗啡,则如毒素,终会导致诸种病疾。此诚为书法通过放松、清净身心之有效训练,愈除疾患,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于从书法实践与中医、气功、道家、佛家之关系,论及书法与养生,理深事明,高论者众多;此非我浅见之人所能及,故仅就以上六条,略陈管见,粗疏鄙陋,差错在所难免,还祈方家赐教!最后以我的两首论书诗权作结尾,希望对大家有点滴启发:砚田心语砚田笔耕三十年,凹石秃管坐忘言。世间机巧都磨尽,留得天真似愚顽。答书问欲问书中趣,无言可对君。浮云有意无?卷舒烂漫心! 拓展阅读: 人体经络与汉字书法—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一) 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二) 浅谈书法练习与佛法修行的次第相似性—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三) 书法养生修行与儒释道三教之关系——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四) 佛教与书法——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五) 道教的“神符”和书法艺术——书法与修行的惊天秘密!(六)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却是一生的功夫! 大部分不会欣赏书法,没关系,看了这篇文章你就会欣赏书法了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汉字竖排的秘密——最美的经典,古人的智慧 性格情绪、经络与疾病的关系(深度好文)! 12时辰与12条经络便于记忆法! 现代人的症结:燃烧得太快,每天都在漏失能量(精气神) 一个反中医的科学家居然意外论证了经络的存在! 钱穆: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观丨宇宙螺旋全息气场 经络越通,负面情绪越消失,12经络对应的情绪一览! 你见过清朝小学的语文课本吗?简直美得不得了! 人的磁场和运气,是可以通过修行改变的! 老何偶感:汉字不是象形文字 天人合一,“升降”就是天道 秦东魁老师:人有善念通天地,看你这颗心是不是仁慈的心 又到金榜题名时,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长啥样? 中国文字发展纪录片全十集(珍藏版) 咒语声波的震动,沟通天地神鬼。 黄必录: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惊天解密:汉语派生现代西方语言文字 中华汉字: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文明瑰宝! 汉字里原来蕴藏着这样的智慧和秘密! 祖先造字以千口水为"活"字,所以你一定要懂“吞口水” 广东话,原来是这样来的 族谱中的常用术语,你有没有用错? 上古三皇文化平台长期推荐的好产品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完整版) 易经的智慧(全集) 山西小院全集07 楼宇烈: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就像一个太极图 为什么所有众生都是佛?"全息理论"让你脑洞大开(建议收藏)! 谁创造了月球? 邓丽君轮回转世?16岁少女轰动中国! 丁嘉丽用亲身经历揭示癌症等“绝症”的背后原因 震惊:"振动频率"居然是治愈疾病的核心 日本已获得个中国古方专利,谁才是中医没落的元凶? 太神奇!用此法调理,80%以上的癌症病人能康复!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窥探未来:揭秘三元九运之“九紫火运”! 《诗词之美》在哪里?清华学霸说给你听! 唤醒内在的智慧 北斗七星与人身七魄 郭继承教授:中国人如何表达“爱”? 心灵感应与量子纠缠,超乎我们想象的神奇! 五运阴阳者,万物之纲纪,辛丑牛年中医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 麻衣相法:富贵女人相都是什么样的! TED演讲肖然-疾病可能是曾经的创伤 疾病背后的心灵成因(深度收藏) 这是什么神仙节目,播出五天还能“霸占”热搜?! 脉轮,映射你的伴侣关系 刘丰:从科学角度谈辟谷 正月初八: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贵人,当代大儒——王财贵教授 台大校长李嗣涔的真实经历 刘善人在东天目山讲道01 黑暗势力背后的邪恶外星人(上) 黑暗势力背后的邪恶外星人(下) 传说中的“龙”,并非神话! 美国集体揭露UFO 秦东魁老师推荐:祭祖连根的重要意义 美国51区是否真的存在飞碟和外星人 湖北洪湖智谦国学堂招收读经学生 习近平:我们是龙的传人 毛主席说:佛教不是迷信 您怎么看:知乎问题“吴孟达是死于肝癌,还是死于肝癌的治疗?” 神秘的超弦理论,宇宙的奥妙! 《梦》 电影中隐藏的灵性信息--阿凡达 河图洛书之谜 惊蛰节气,养生最全攻略!惊蛰养生做的好,扶阳祛邪百病跑! 灵 素食幼儿园到底好不好?为什么众多伟人名人都是素食者?您怎么看?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fj/6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全面放开公民免签落地签
- 下一篇文章: 为何GSP能做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大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