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风光纪录片你好瑞士解说词
编者按:师生十人,仅仅6天时间,马踏飞燕、走马采花般采风拍摄了8集人文风光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感谢总撰稿之一老同学黄正平,为师生导游、润色。功莫大焉。 《Bonjour你好瑞士》(忻美媞) 八集系列微纪录片文学脚本(第五稿) 一、《令人唏嘘的茜茜公主》——蒙特勒:正在看书的茜茜公主。 二、《卓别林最后的栖息地》——沃韦:卓莱芒湖畔的卓别林塑像。 三、《拜伦在城堡刻下的字》——西庸城堡:诗人拜伦在古老城堡刻下的字。 四、《爱因斯坦的小屋》——伯尔尼:爱因斯坦诞生“相对论”的小屋。 五、《阿道夫与少女峰》——因特拉肯:“铁路大王”阿道夫·古耶塞勒。 六、《瓦格纳还在卢塞恩》——卢塞恩: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故居。 七、《加尔文的宗教世界》——日内瓦:加尔文与宗教改革国际博物馆。 八、《邂逅伏尔泰》——瑞士边界:伏尔泰与瑞士、法国的缘源。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一 令人唏嘘的茜茜公主 蒙特勒,日内瓦,莱蒙湖源头和尽头的两座田园诗般的城市。 澄澈浩淼的湖水在它们身边流淌,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触目可及。 湖光山色间,教堂和民宅星星点点地散布着。 山坡上,酿造香醇美酒的葡萄藤蔓虽然在秋色中已经黄绿杂陈,但依然漫山遍野地顽强繁衍着。 这里生长着松柏、棕榈等地中海一带的植物,还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叫不出名号的花草。 这里气候舒适宜人,总是那么优雅,天然,浪漫,这就难怪它吸引了包括海明威、卓别林、芭芭拉·亨德瑞克等大牌明星流连驻留。 它们淳朴的古风也令许多欧洲皇家及显达人士云集于此,将之视为度假的理想胜地。 茜茜公主就是其中欢愉中的一员。 茜茜公主全名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是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女王。 晚年的茜茜公主喜好在欧洲列国游历,而蒙特勒和日内瓦便是她的最爱之一。 或许是为了回报茜茜公主对瑞士的款款深情,瑞士人特意在两地各为她铸造了雕像,一座坐落于湖滨人行道旁,一座掩映在山坳平地间。 不知雕像的设计者和奠基者是否有意安排,使得这两座雕像特征各异,却又充满引人遐思的无限韵味。 日内瓦湖滨的这座虽然位处热闹处,却又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 看她的色泽,黧黑乌金,不靠近是难以辨析人物的姿容和神态。 不仅如此,她还有意用扇子掩饰自己的尊容。 据说茜茜公主为了保持年轻时的迷人魅力,晚年除了节食,还强化锻炼塑身。 你看她那颀长的腰身,使得她显得如此高挑,简直要飞上了天。 而遮住面容的扇子既是高贵和有身份的人的装饰物,更增添几分神秘莫测的魅惑之感。 是的,魅惑,简直就是茜茜公主晚年的性格写照。 她不愿让人看清她,不愿让人看出她的老态,她依然维护着自己年轻时的美貌。 她欲迎还拒的魅惑感,其实在山坳间的雕塑上同样体现出来。 虽然坐拥宁静的树木花草间,不速之客看到她依然会充满无尽的好奇和揣想。 蒙特勒山间的这座雕像呈灰白色,她的着装十分女性化,裙裾皱褶的花纹样式别致高雅。 有意思的是她的手里还拿着一本看起来已经翻阅得有些凌乱的书本,又或许是一本记录个人心迹的私人日记呢。 最富有韵味的是她那迷人的神态,看似被什么所困惑而迷茫,又像是在省悟或思虑着什么。 那种情势简直会让人联想起同样引入无限魅惑的蒙娜丽莎,只是没有后者那么阴柔和乐,而多出些许的忧郁和思虑,这或许正契合了她后来在瑞士的不测遇刺身亡。 当秋叶从树上坠落,仿佛一切都归于平凡,教堂的钟声轻轻敲响。 远处的山上传来鸟儿的叽咕啁啾,这两个看似平静又柔和的美丽城市便能点燃所有激情的能量。 或许这也是茜茜公主那么爱它们的原因——温情而热烈。 再者,谁不愿青山为伴,绿水为依呢?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二 卓别林最后的栖息地 在日内瓦湖东岸,洛桑和蒙特勒之间有一个城镇叫做沃韦。 沃韦临近蒙特勒,周围有广阔的葡萄园,中世纪开始作为葡萄酒中心而发展繁荣起来。世界闻名的雀巢公司的总部就在这里。 漫步在日内瓦湖鲜花盛开的湖畔,穿梭在葡萄园间的小径上,处处都是美妙的享受。 这里还有铁道及缆车蜿蜒而过,通向旁边的小山上,从那里我们可以远眺到日内瓦湖的全景。 这里还有一位享誉世界的表演天才,他在沃韦一住就是25年,直到离世。 这个曾给全世界人民带来过无数欢乐的灵魂最终安息于此,继续守望这片美丽的湖畔风景。 他的大名就是查理·卓别林,人们亲热地称他:夏尔洛。 漫步莱芒湖畔,不期而遇的他矗立在几座雕塑之间。 他的近邻分别有罗马尼亚的浪漫诗人和俄罗斯著名作家。 而卓别林那副可爱的模样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并且情不自禁地为之笑出声来。 他头戴圆顶高礼帽,嘴上留着一撇小胡子,身穿一件窄小的礼服,下半身是宽松的裤子和大号的皮鞋,他倚着一根弯头拐杖,手里拿着一朵玫瑰花,仿佛把距离只有几步之遥的湖面当做他继续表演的大舞台,而络绎经过的人群既是他创作的参与者,又是匆匆而过的人生看客。 其实,年1月6日,功成名就的卓别林悄悄来这里定居的时候,不知是因为这座小城的美丽安宁,还是那来者不拒的风姿? 年12月25日圣诞清晨,卓别林与世长辞。当地政府发出的讣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当地人民既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生活在他们中间感到骄傲,同时也始终以低调的方式崇敬他,让他像一个普通公民那样生活”。 无数酷爱自由和艺术的人们在经历了多年奔放不羁后,最终选择投入宽容而平静的自然怀抱。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三 拜伦在城堡刻下的字 瑞士有座中世纪水上城堡——西庸城堡,又译“石庸城堡”,位于沃州蒙特勒附近的一个小镇。 它的四周环绕着美丽的日内瓦湖与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由于建立在日内瓦湖畔的岩石上,远观给人以漂浮在水面的奇异感觉,故被视为建筑史上一颗奇异的珍珠。 它也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在民间位列“欧洲10大古堡”的美誉。 19世纪,这里曾吸引了诸多著名作家来此游玩并加以传颂。其原因与古堡的建筑本身有关,但更与一位诗人的到此一游有关。 历史曾记载,十六世纪的日内瓦独立主义、宗教改革者弗朗索瓦·博尼瓦,在此城堡地下室监狱中被法国人用铁链缚在柱子上整整四年。 这一史实激发了伟大诗人拜伦创作了他著名的浪漫诗集《西庸的囚徒》。诗中描述了主人公的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得这座城堡名播天下。 游人们沿着鹅软石铺砌的道路到此,先要经过一座建于18世纪横跨于一道天然壑沟之上的木桥,这才进得城堡。 进入西庸城堡的地下大厅,入口有巨形柱子。在这些柱子的第三根上刻下了拜伦的名号,现在已经被玻璃镶嵌起来。 哈哈,名人也会在景点留下名号。名人留字,景点便成了名胜。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因为拜伦刻字,引得文人达贵慕名而来。西庸城堡更是名闻遐迩。 转入城堡的另一庭院,站在院中,环顾四周,斑驳的城墙,沧桑而迷幻,那幽古的况味,刹那间便占据了人的感官。 西庸城堡的内部,古朴的房间里面陈列着旧时使用而留下来的不同物品。 各种器皿、刀剑和头盔,让人回味曾经的贵族的生活。 虽然拙朴,却又非常协调的木床,绘满宗教壁画和家族铭文的美丽墙壁,显出城堡温厚而古旧的历史印痕。 城堡中的厅堂错落有致,时而还有迷宫般的台阶,引人从下而上,乃至抵达顶层,透过层窗,可以一目看到古堡下面的湖水,又引发起游人无限的遐想和奇幻的追忆。我们简直可以把在屋顶俯视莱芒湖的绝佳景致,还有眺望湖那一侧的法国国境视为是西庸城堡的另一个魅力所在。 畅游瑞士,断不能不来西庸城堡。 这座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古老城堡,连同它周围的莱蒙湖,向人们叙说着瑞士看似淳朴却又不凡的傲人历史。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四 爱因斯坦的小屋 伯尔尼位于瑞士西部高原中央山地,坐落在莱茵河支流阿勒河一个天然弯曲处。 湍急的河水从三面环绕伯尔尼老城而过,形成了一个半岛。 自从年瑞士联邦政府设立在这里以来,伯尔尼一直是瑞士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我们来到伯尔尼采风。令我们惊喜的是,我们居然在这里瞻仰了爱因斯坦撰写“相对论”的小屋。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在瑞士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当过小小的公务员。 他业余实践钻研物理学,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相对论”。 伯尔尼将此引为骄傲,至今还保留着爱因斯坦的故居。 爱因斯坦故居位于伯尔尼主要街道克拉姆大街。克拉姆大街有中世纪古老骑楼和一座钟楼。 当地人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表,与伯尔尼的这座钟楼有着密切关系。 人们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钟楼的时间都不尽一样,这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发。 克拉姆大街49号,瑞士人现在称之为“爱因斯坦小屋”。 抢在傍晚小屋关门的前夕,我们不虚此行。 从一楼推门而入是爱因斯坦咖啡厅,顺着门直走进去是一条通向楼梯的窄道。拾级而上转个弯,便是爱因斯坦故居。 这所房间很小,最多只能说是前后一个通间。前半间稍大一些,二十平方米左右,后半间很小,一门连通,门边稍稍一隔又形成了一个可放一张书桌的小空间。 那张书桌还在,是爱因斯坦原物。桌前墙上醒目地贴着那个著名的相对公式:E=mcc;上面又写了一行字:一九一五年,突破性的一年。 故居北墙上还用德文和英文写出爱因斯坦的一段自述:“狭义相对论是在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四十九号诞生的,广义相对论的著述也在伯尔尼开始。” 而故居楼下也写有铭牌:“年末至年,爱因斯坦和他的家人住在克拉姆大街四十九号,二层,在这里他提出了革命性的光量子理论”。 伟人,其实原本就是凡人,但凡人无伟人之志之功,断断成不了伟人。 爱因斯坦小屋,留给我们太多的感悟。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五 阿道夫与少女峰 瑞士,流传着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 传说天使来到凡间,在一座美丽山谷里居住下来, 并为它铺设无尽的鲜花和森林,镶嵌上闪烁迷人的银光。 天使还为它许愿说:“从现在起,人们都会来亲近你、赞美你,并且爱上你!” 这一传说便是少女峰的由来,而天使曾经的愿望也已实现。 眼下的少女峰成为无数的人们心之所向,令全世界的游客趋之若鹜。 欧洲之巅少女峰在瑞士的腹地因特拉肯市正南方二三十公里处,海拔米。 受拔地而起的影响,伯尔尼地区高高隆起,成为一块汇聚着众多雄伟峰峦的云中之地。其中,艾格尔山、明希山和少女峰就是这皑皑雪山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珠。 而以秀美闻名遐迩的少女峰便是伯尔尼高地上最为迷人的雪山。 因特拉肯位于图恩湖及布里恩茨湖之间,“因特拉肯”在拉丁文里的原意是“两湖之间”。 在这晶莹剔透明亮如镜的两湖中央,瑞士最壮丽的峰峦与冰川好像都受着这两湖之水的孕育滋养,因而格外地壮美和雄浑。 因特拉肯也因为是前往少女峰的必经之地,这里有着一条通往少女峰的铁路。 正是经由这条铁路,让所有人能够真正地领略到少女峰的美貌。 这段动辄位列“世界最美火车景色”榜首的旅程,最初始于瑞士工业巨头阿道夫·古耶塞勒。这个当时的“铁路大王”如今依旧站在隧道的车站里,接受游客的瞻仰。 当年他远足时站在宏伟的少女峰前脑洞大开,他异想天开地想要炸开山岩并建造通向峰顶的铁路。 然而他并未看到源于自己大胆想象的铁路建成就遽然离世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年,这条欧洲海拔最高的铁路才最终开通。 此时距离阿道夫最初用铅笔画下它的草图的时间已过去20年了。 少女峰充满无限活力和万千变幻。 从山下抵达山顶,一山之内景观截然有别。 山顶白雪飘飞,雪雾弥空,一派冰雪世界的奇观。 而山腰以下,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青草的翠绿,山花烂漫。 和缓的山坡上牛群悠哉,车马铃铛回荡山谷。 山谷里村落安详恬淡,人们生活简单、质朴而闲适。 这一切正构成了阿尔卑斯山区那独有的迷人氛围,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留连忘返,如坠天境,仿佛那位天使并未离去。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六 瓦格纳还在卢塞恩 说起瑞士,诱发人们浮想联翩的便是一幅幅明媚秀丽的山水画卷—— 湍急见底的溪流,湛蓝如镜的湖面,挺拔幽深的杉林,雄伟峻峭的雪峰。 在这沁人心脾的美景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卢塞恩。 卢塞恩,又译“琉森”,它是州府的所在地,位于瑞士中部。这里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也是瑞士最受人喜爱的度假旅游胜地。 说起来,卢塞恩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悠长的岁月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人类历史文明的痕迹。 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厅、邸宅,以及百年老店、长街古巷,比比皆是。 市中心本身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卡佩尔桥和八角水塔是琉森的地标,也是最经常出现在瑞士明信片上的建筑物。 狮子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瑞士的一段历史,那是瑞士人信守承诺忠贞坚毅的象征。 市内还不乏文艺复兴时期及巴罗克式的建筑物和喷水池。广场里面以鹅卵石铺砌,人字形的小屋都涂上鲜艳的色彩,此等景色实在令人神往。 卢塞恩的优越环境及历史地位曾经吸引络绎而来的艺术家,他们在此获得奔涌的灵感。 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曾经来此居住和创作。德国著名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也是被吸引并且曾居住在卢塞恩的。 我们慕名来到卢塞恩的瓦格纳故居,恍若来到了仙境。 一座突兀的小岛,一座独立的小楼。芳草地,绿树荫,近处的碧湖,远处的雪山。 这里,瓦格纳创作了多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歌剧作品。 如今,瓦格纳的居所已经被辟为纪念馆。馆内收藏着瓦格纳在卢塞恩居住时期的私人物品和音乐手稿,在瓦格纳谱写的悠扬乐章的伴奏下,欣赏着瓦格纳钟爱的各种乐器以及凝视着瓦格纳的不同照片,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 纪念馆门前的石碑上,镌刻着瓦格纳与众多艺术家的故事。 因为如此美丽的纪念馆,恍然瓦格纳还在卢塞恩。 瑞士,这个靠山水而变得人文的美丽国度。漫游在这明媚秀丽的山水画卷中,定会让你找到太多非同一般的感觉。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七 加尔文的宗教世界 当美景浸透过历史的书卷,当现代碰撞神明的过去,奇妙的庄严感和仪式感在这个城市有了新的定义。 我们来到坐落于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国际博物馆,沉浸在伟大的宗教革命者加尔文领导宗教改革的气场中。 这是坐落于日内瓦一座曾经为胡格诺派教徒提供避难所的建筑,瑞士的宗教改革正是开始于加尔文时期的日内瓦。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市。其父是一名律师,于年信奉基督新教,年赴瑞士,两年后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要义》,建立了日内瓦革宗教会。 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扬纯正基督教教义,他传扬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他还从事政治活动,接受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喀尔文教派胡格诺派,虽然导致法国发生宗教战争,但为后来的改革成功奠定基础。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由于加尔文等人带领的宗教改革,日内瓦常常被喻为“新教的罗马”。 日内瓦宗教改革国际博物馆于年开馆,详细地介绍了宗教改革,如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领导的宗教改革,收藏有与宗教相关的物品。 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档案文献、肖像,为游客提供最直观的宗教研究。馆内按照年代顺序一一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宗教改革,从起源至现在的历史,收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法语圣经和加尔文的圣经评注。 通过地下通道,游客可以从博物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下的遗址。 而圣皮埃尔大教堂,从规划到建成历时三个世纪。 年5月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宣言便是在此宣读,据说博物馆的地下与教堂是互相通联的。 加尔文在圣皮埃尔大教堂这个地方宣扬的新教,如今这里仍保留有他曾经用过的椅子。 令人称奇的还有,教堂的角落至今仍保存着一座精美的天主教礼拜堂。 拾阶而上,狭窄的楼道只容得单人行走,来到塔楼顶部,终于是另一番世界。 下面便是日内瓦城区,整齐而协调的红顶建筑,被日内瓦湖簇拥着,被远方连绵的阿尔卑斯山环抱着。 大喷泉,在蓝天白云下不知疲倦地汹涌着。美景、清新的空气,想来天堂也不过如此。 系列微纪录片《Bonjour你好瑞士》之八 邂逅伏尔泰 沿着瑞士的日内瓦湖畔,可以绕道前往法国边界。 距离边境前行不到一公里处的法国那端,便是费内·伏尔泰小镇。 穿越几条狭长的小巷,来到小镇伏尔泰广场,一座惟妙惟肖的伏尔泰青铜雕像矗立于此。雕像连同底座高约5米,是年一位名叫埃米里·拉伯特的人士捐赠给小镇的。 雕像记录着当年伏尔泰在小镇上散步时的情景。有些年迈的伏尔泰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将礼帽按捏在胸前,双唇紧合,眼睛凝视着前方,神情自然而安详。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中学毕业后,父亲曾送他进了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法官。 但是,伏尔泰希望做个诗人,为捍卫真理而“面临一切,对抗一切”。因此,他很少上学听课,却经常写一些讽刺即景诗。 他擅长于以机智的讽刺来抨击社会丑恶。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作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与瑞士有着不解之缘,为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他搬到日内瓦居住。 但他又不甘寂寞,公元年,时年65岁的他来到日内瓦边上当时被他称为“贫困村庄”的费内小镇,买下了一座破旧庄园和大片宅地,花心血设计并亲自指导重建了这座被后人称为“伏尔泰故居”的私人豪宅。 这座豪宅落成后不久便成为“朝拜圣地”,欧洲国家的社会名流趋之若鹜。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在这里款待、留宿来客,自诩为“欧洲旅店老板”。 苏格兰作家、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诗人、散文家詹姆斯·鲍斯威尔,意大利冒险家、作家、享誉欧洲的风流才子贾科莫·卡萨诺瓦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等都是其追随者和座上宾。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导师。他博学多识,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等领域建树卓越。他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伏尔泰在这座小镇度过了生命晚年几乎最后的二十年。 这位曾经在十八世纪叱诧风云、引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虽已故去二百三十多年,但是小镇的居民对这位历史巨人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丝毫未减。 伏尔泰故居至今仍是小镇居民最引以为豪的景点和建筑。我们在镇上两位热心老人的引领下,意外地获知伏尔泰当年创办的印刷厂旧址,还有已经改为公共设施的建筑。 小镇对伏尔泰的感情,不仅体现在镇上民众对伏尔泰耳熟能详,而且还有不止一处的雕像。 在一座古旧的法国风味的酒店对面,我们还邂逅了伏尔泰的另外一尊雕像。伏尔泰充满智慧的深邃眼光,仿佛普照人间的光芒。人们似乎不自觉地被这束光芒所吸引,过目难忘。 泽敏正平兴水等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3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嵊州江南名果桃形李上市,游玩购买
- 下一篇文章: 旅游2018最后那些一年一度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