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启示录,如何做一个高价值的人
如何做一个高价值的人? 戴高乐在二战中的成长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1、叛国者戴高乐 戴高乐本来是法国政坛的无名小辈。 在50岁之前,他只是军队的一名指挥官,他的理论知识很丰富,写过几本书,但是实战技术实在不敢令人恭维。 年,德国闪击法国,戴高乐指挥他的第4装甲师开始了阿布维利战役,阻击德军进攻。 这场战斗的结果如何呢?戴高乐自己颇为自得,甚至有人说,他因此被称为“英勇果断的杰出指挥员”。 事实上,戴高乐被打得很惨。他指挥的辆坦克,有辆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最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完成司令部下达的作战目标。 戴高乐的指挥技术实在太烂了,以至于他后来成立“自由法国”组织时,没有一个第4装甲师的军官愿意追随他。 但就这样,戴高乐还是升官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好朋友雷诺临危受命,当选法国总理,他擢拔戴高乐为国防部副部长。 戴高乐刚进内阁,屁股没坐热,就被派了一件脏活——去英国求援,特别是皇家空军的援助。 戴高乐并不喜欢英国佬。 当他还是小孩子时,英法就因为争夺殖民地,在非洲的南苏丹发生了冲突,史称“法绍达事件”。这个事件以法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事让戴高乐深感耻辱,以至于从此对英国人都抱有成见。 这时候,敦刻尔克大撤退刚刚结束,英国佬惊魂未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里有多余的力量支持法国,戴高乐空手而归。 这是戴高乐第一次见到了丘吉尔。丘吉尔后来说,他与戴高乐惺惺相惜,他很欣赏这个使者。这可能只是一种场面话,那时候的戴高乐充其量只是一位身高接近两米的高级信使而已,资历尚浅,没有政治声望,顶多也就是个将军,还是最低级别的那种——准将。 戴高乐回到巴黎没几天,雷诺政府就垮台了。投降派占了上风,贝当元帅重组新政府,史称“维希法国”。 戴高乐原本是贝当的嫡系。贝当在法军第33步兵团担任团长时,戴高乐是排长。戴高乐在圣西尔军校担任教官时,备受校方打压。当时已担任元帅的贝当亲自干预,替他出头,一路提拔,对戴高乐有知遇之恩。 但后来两人的军事思想发生严重分歧,最终分道扬镳,现在两个人的政治立场也势同水火。坚决抵抗的戴高乐独自离开了巴黎,流亡伦敦。 年6月17日,戴高乐成了“叛国者”,他与新政府彻底决裂了。 2、“自由法国”,丘吉尔的附庸? 英国政府其实并不待见戴高乐,价值太低。 说他是军人吧,不过是个准将,手里无一兵一卒;说他是政治家吧,从来没有担任要职,入阁时间很短,在民众中毫无号召力。再看贝当政府,虽然是一群怂货,但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钱有钱。 英国佬转脸就把戴高乐晾到一边,他们觉得贝当政府更有实力,只要争取这帮怂货不要全面倒向德国人,那就烧高香了。 这时候的戴高乐还不敢视自己为抗战的领军人物,更不敢质疑贝当政府的合法性,只能捡点英国广播的垃圾时间,做几句喊话,邀请反德同志到英国来共商大计。 刚开始,滞留英国的几万名法国军人,只有几百人报名加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组织,更没有重量级的政要回应他的呼吁。 戴高乐是何方神圣?没人在意,大家更愿意听从维希政府的指示,回国安享太平。 英国人终于证实了他们的看法,戴高乐这货无足轻重,缺乏号召力。 于是,四处寻找可以替戴高乐的重量级人物,比如前总理雷诺,前内政部长蒙代尔。但是这两位大哥都没有兴趣,据说是精虫上脑,舍不得情妇。 大猎物不上钩,苍蝇也是肉,就留着戴高乐,凑合着用吧。 但是,英国政府只承认贝当政府是法国的合法政府,戴高乐不过是非著名的抵抗运动领袖,所以,连其他被占领国家临时政府的同等待遇都没有。 英国政府现在内部分成三派: 一派支持戴高乐: 一派支持维希政府,试图诱使贝当疏远德国,保持中立; 还有一派支持抵抗运动,但不支持戴高乐,因为戴高乐名望不咋地,又爱惹是生非,是个垃圾。 英国外交部属于维希派,为了讨好法国贝当政府,到处诋毁戴高乐。 而丘吉尔虽然支持戴高乐,但是却想控制他,不想他太快壮大。 于是,英国佬经常暗中使绊子,阻挠戴高乐的征兵工作。他们告诫加入“自由法国”的法国人,这意味着叛国,其中的风险自担。 戴高乐的处境很尴尬。 不指望任何人,一切都靠自力更生,这是戴高乐一生的准则。 经过他热情地努力,终于拉出一支七千人的队伍。 现在,英国人就来摘果子了。 年8月,丘吉尔与戴高乐签署协议,英国承诺向“自由法国”借支战争经费,而戴高乐则接受英国最高统帅部指挥。 英国人想把“自由法国”变成雇佣军,但是戴高乐却另有打算。 为了与德国法西斯的走狗“维希法国”做斗争,同时也是断绝英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同年10月,戴高乐宣布维希政权违反宪法,叛国投敌,宣称“自由法国”才是法国的合法代表。 “自由法国”的第一仗选择在达喀尔,这一仗打得扬眉吐气——是对手。 达喀尔是法国殖民地,也是西非最大的港口,大西洋交通线的战略要地,控制在维希政府手里。 进攻达喀尔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不仅维希政府羞辱戴高乐,连英美媒体也跟着落井下石,奚落他。 一腔热血的戴高乐大概从来没有想过会沦落到这样的境地,他简直不知所措,羞于见人。 他后来说,那段时间,他心灰意冷,几欲自杀。 好在他厚着脸皮活下来,他惊讶地发现,队伍竟然壮大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听说“自由法国”,虽然吃了败仗,但毕竟也是一种政治宣传:我们在战斗。 有骨气的法国人需要战斗,至于败仗,法国人早就习惯了。 “自由法国”原本就是各方势力组成,内部派系林立,如同散沙。 搞民主不好使,怎么办?那就搞特务统治,但这又弄得人人自危,四分五裂,不时有人出走。 这种组织的特征就是,一旦外部稳定,必定内斗不休。戴高乐只有不断制造外部矛盾,以转移内部危机。 戴高乐不遗余力地打造法国民族保卫者的形象,他说:我们的力量完全源于对法国权利的坚定不移的捍卫,打到莱茵河,我们都是这个立场。 戴高乐玩弄着平衡术的同时,英国佬也在大搞平衡术。 “自由法国”的军队是在英国的统一指挥之下,但英国人既不想让戴高乐太出风头,也不想过度刺激维希政府。而戴高乐只有极力破坏英国人的政治天平,才能最大程度地争取外部空间,打破来自强大盟友的束缚。 双方纠缠不断,于是戴高乐开始更大的冒险。在接受《芝加哥新闻报》采访时,他大放厥词:英国正在和希特勒交易,由维希法国牵线。 丘吉尔大为震惊,他庇护下的法国佬竟然如此信口开河,简直岂有此理! 丘吉尔写信指示外长艾登,说,戴高乐疯了,现在总算找到摆脱他的机会了。 丘吉尔下令停止与“自由法国”的一切合作。 戴高乐原来很得意,英国人让他受了一肚子的鸟气,可算找到报复他们的机会了,现在他就想看看英国佬火烧屁股的样子。 但是戴高乐天真了,真正被烧了屁股的却是“自由法国”,即便是亲信也纷纷向他抱怨,说他在玩火自焚,现在烧着自己了。 戴高乐内外交困,如梦初醒,只好耍手段。一会儿说,这是一场误会,都是记者胡说八道。一会儿又谴责自己身边的副官,说他没有审查,就让文章见报。 上蹿下跳也没用,这种说法当然忽悠不了老奸巨猾的丘吉尔。戴高乐只能亲自出马,低声下气地请求丘吉尔谅解。 丘吉尔终于答应和戴高乐见面,听他的解释。 丘吉尔本来不想和法国抵抗者决裂,他只是想好好教训不听话的法国佬。在会面中,英国人先是不断更换翻译,之后就是大声地怒斥和谴责。 戴高乐没有像以往那样奋起反击,只能耸眉搭脑地表达歉意。 过了很久,副官们终于感觉到里面一片宁静。推开门一看,两位领导人并肩坐着,丘吉尔在笑,戴高乐陪着笑。 不仅是英国人忍受不了戴高乐,“自由法国”内部的高层也蠢蠢欲动。 年9月,最早投奔他的海军中将米塞利耶在英国海军部的支持下,向戴高乐发出挑战,要求成立以自己为首的委员会,戴高乐仅挂名首脑。 戴高乐以不变应万变,他不吭不哈地沉默了几天,搞得米塞利耶自乱阵脚。 米塞利耶怂了,他主动撤回了自己的要求,挑战者只保留了海军委员的头衔。 戴高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没有引发外部的干预,各方关系进入暂时的平衡。 随着北非战场的开辟,英国与“自由法国”的关系再次陷入危机,因为北非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戴高乐必须在其中大做文章,这是他一贯的策略。 丘吉尔是欣赏戴高乐的,但是戴高乐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常常令丘吉尔很抓狂。 本来戴高乐影响力很小,法国民众原本根本不在意戴高乐的战斗精神,这位爷是哪根葱啊。 但在英国的扶持下,戴高乐的事业大有改观,可戴高乐毫无感恩之心,时常和他过不去。 美国人也不喜欢戴高乐,因为他不听话,所以想找到一个亲美的人物取而代之,但亲美的法国政府也不是丘吉尔所乐见的,所以丘吉尔也感到苦恼,甚至是屈辱。如何才能收服戴高乐,让他成为英国制衡美国的棋子呢,丘吉尔煞费苦心。 从戴高乐的角度看,对大国来说,“自由法国”就是一个棋子,在维希法国和英美政府的夹缝中苦苦支撑,他没有英国那样能屈能伸的话事空间,他没有条件低头,在缝隙中低头,就会被四壁夹得头破血流,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内不断提高实力,对外保持强硬的立场。他的立场越是强硬,国内抵抗力量对他的支持就越是牢靠,一旦他丧失独立的立场,就是失去法国人民的支持,在政治上一溃千里。 丘吉尔很想甩掉戴高乐这个大包袱,但此时法国本土的主要抵抗力量已经统一到了“自由法国”的旗帜下。德国统治下的法国占领区成立了各色抵抗组织,最有影响力的是法共领导下的民族阵线,还有很多独立的抵抗力量,比如军人组成的“军民”,工会组成的“北方解放”。这些组织在地下抵抗运动领导人穆兰的游说下,都倒向了戴高乐。 现在戴高乐是一个高价值的存在。 3、法国新船票如何登上美国的大船 戴高乐并不想长期屈居英国门下,他很想靠拢实力最大的美国,多一方外援,就多一层独立的可能性。 但是罗斯福对戴高乐没什么兴趣,他身边的政要,比如国务卿赫尔,美国驻法国大使李海,基本上都是支持“维希法国”的,并不想惹上戴高乐这个烫手的山芋。他们说戴高乐就是个独裁者,是民主的敌人。 更根本的原因是双方的政治预想大相径庭。 戴高乐希望美国能对战后法国的地位有所承诺,否则自由法国加入抵抗德国的战争有什么意义。但是罗斯福是现实主义者,他认为过早明确战后格局,无异于刻舟求剑,而且容易受人以柄。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可理喻。 戴高乐坚信,只要相信保持耐心,美国可以被说服。于是,不断派使节与美国接触,但是美国压根儿瞧不上戴高乐,只愿意和维希政府打交道。 年12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也卷入了战争。 “自由法国”很想乘机拿下了维希法国在北美控制的两个小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美国闻讯大怒,美国与维希法国有协议,协议约定维持北美现状,以换取维希法国加勒比海舰队的中立;另外,美国从来都认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欧洲国家在后院的行动从来都保持戒备。 本来“自由法国”让步了,但是加拿大却打算武力拿下这两个小岛,理由是岛上的电台可能威胁大西洋上盟军的运输舰队安全。美国竟然支持了加拿大的行动。 戴高乐非常不满,这明明是法国的领土,岂容他国染指。他派遣米塞利耶率领“自由法国”海军,出兵抢占了两岛。 现在美国国务卿赫尔不满了,要求米塞利耶立即撤出两岛,并以辞职向罗斯福施压。 在罗斯福眼里,戴高乐就是英国的一条狗。于是,罗斯福向丘吉尔施压,戴高乐被拎到唐宁街,被丘吉尔狠狠一顿骂。 戴高乐沉默着,他努力克制住内心的屈辱,最后起身,彬彬有礼地请求允许他离开。他无可奈何,他知道,“自由法国”本来就是不自由,在寄人篱下的巨大屈辱中,戴高乐在英国人拟好的声明上签字,同意“自由法国”的军事力量离开该岛。 这厢被英美联合欺负,那厢不安分的米塞利耶二度逼宫。 年3月,米塞利耶以夺岛行动中受到戴高乐欺瞒为由,提出辞职。 戴高乐断然解除了米塞利耶的兵权,而自由法国海军内部却支持米塞利耶,英国内阁也反对戴高乐的作法。 戴高乐几乎陷入了绝境,他硬不下去了,他踢到钢板了,他一个人闭门不出,出去能干什么呢,丢人现眼啊。 这一次,戴高乐留下了遗嘱,他哀怨地写道:如果我干不下去,法国会理解的,我死了,但法国还在。 可是奇迹出现了,米塞利耶的短见再次挽救了戴高乐。 未经与英国协商,米塞利耶号召“自由法国”海军总罢工,以压迫戴高乐。 这一行径在战时如同兵变,英国不得不转为支持戴高乐。 煮熟的鸭子都能飞,米塞利耶恨透了戴高乐,也恨透了三番五次叛卖他的英国人,他离开了“自由法国”,投奔美国人支持下的吉罗,从此成了戴高乐的死敌。 随着战争的进程,德国的衰弱,美国的介入,盟军内部的冲突也愈发激烈。 年4月,英美两国瞒着戴高乐,对维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发动“铁甲舰行动”。 戴高乐通过媒体才得知此事。他伤心不已,他认为这是对法国主权的又一次侵犯,也是对“自由法国”的轻视。 盛怒之下的戴高乐,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有何效用?戴高乐急火攻心,病倒了。 直到“自由法国”在西非沙漠比尔哈凯姆取得的胜利,才再度振奋了戴高乐的精神。 年5月底,自由法军被隆美尔的部队围困,法军对面三倍于己的德军奋战十四昼夜,终于突围,并且重创对手。这原本是二战战场上微不足道的胜利,但却是自由法军在第一次击败德军。 戴高乐听闻捷报,泪飞顿作倾盆雨,他的病好了。 这时候“自由法国”已经拥有七万大军,且海陆空齐备。 “自由法国”蒸蒸日上,“维希法国”江河日下。 美国终于开始和“自由法国”接触,并向其军队派遣军事代表。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计划在法国登陆,他们需要来自法国本土抵抗力量的支持。 但是,美国人的想法被丘吉尔制止了。 丘吉尔直言不讳地说,戴高乐不会对英美俯首帖耳,过早解放的法国会逐渐强大,对英美没有太多好处。 这话很有见地,于是美国人采纳了,英国人再次使绊子,戴高乐空欢喜一场。 美国人一改几周前的热情,只是礼节性地拜访了戴高乐。他们想明白了,得踢开戴高乐,从维希法国中寻找实力派取而代之。 美国人先接触吉罗上将,但是吉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之后美国人又押宝在维希法国副总理,海军上将达尔朗的身上。 达尔朗是个实力派,在他的策动下,北非的维希法军开始与盟军合作,倒戈进攻德军。 罗斯福对这个结果志得意满,但盟军媒体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舆论把达尔朗描绘成痛失人心的大卖国贼,英美民众纷纷声讨、抗议、情愿。丘吉尔也批评罗斯福说,和达尔朗这种法奸合作,必将是反法西斯事业受到沉重打击。 当罗斯福与达尔朗勾结时,戴高乐如同五雷轰顶。这是他最担心的情况,比较起维希法国,他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除了政治手段,几乎一无所长。 但情形已经如此恶劣,戴高乐惟有起而反抗,一边大造舆论,一边恫吓美国人,如果达尔朗上台,那么法共可能会大得人心,法国就有被赤化的风险。 果然,罗斯福害怕了,他向丘吉尔解释说:北非的情势不过是战事紧迫下的权宜之计。 不得已,美国只好再和“自由法国”接触了,但是戴高乐在殖民地问题上寸步不让,主权问题向来是戴高乐的底线,谈判陷入了僵局。 正当美国准备拿达尔朗压制戴高乐时,达尔朗却突然死了,死因是暗杀。 后来,有人(包括刺客的儿子)说,是戴高乐指使了此次行动,但是戴高乐矢口否认。 现在似乎没有人能阻止戴高乐在法属北非的影响力了。 心有不甘的美国人,现在又把曾经抛弃的吉罗上将捡回来了。 这是个强者话事的时代,戴高乐只能忍受美帝给他带来的痛苦。 戴高乐靠边站,那就做个搅局者,他利用一切机会表达他的不满,这个做法激怒了所有人,但也迫使英美不得不协调他的利益,于是决定将吉罗和戴高乐联合到一起。 英美软硬兼施,终于把吉罗和戴高乐撮合到了一起,但双方矛盾尖锐。戴高乐指责吉罗同情法奸;而吉罗表示要团结所有反德的力量,包括投靠过来的维希分子。 两位法国大佬谈崩了。 尽管英美不断给戴高乐施加压力,但是戴高乐依然坚决反对维希分子加入新政权。 罗斯福对这个泯顽不灵的法国佬厌烦透顶,他原来觉得戴高乐不过是无名的败军之将,现在简直面目可憎,这货不识好歹,软硬不吃,傲慢无礼,无法无天,不可理喻,他的不妥协正在毁掉了美国的欧洲梦。 吉罗对美国言听计从,而戴高乐拒绝成为傀儡。戴高乐的强硬使英美媒体的义愤填膺,但是法国人民却看到了他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于是更多人投向“自由法国”。 这下轮到吉罗就陷入了窘境,英美越是支持他,他就越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但吉罗到底不是政客,他缺乏敏感的嗅觉,危机已经来临,他却一无所知。 年7月,吉罗访问美国,戴高乐趁机攫取了他的权力,联合左翼势力,清算维希分子。等到吉罗回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了。就这样,戴高乐独揽大权。 到了年,尽管与英美之间的摩擦依然不断,但是法国人内部,再也没有谁能够挑战戴高乐的地位了。 4、为什么是戴高乐 二战爆发时,戴高乐只是无名之辈,如何从变成法国的领袖人物。 原因有几点: 第一、走最难走的路,哪怕是不小心。 德国的巨大胜利把整个法国都打懵了,所有的法国政要都选择听从贝当的话,放弃抵抗时,但戴高乐保持了最后的意志。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却啥唤不走。戴高乐可能高估了反德的形势,他一定想不到,一夜之间,法国人的心态都便德国的铁拳打崩了。在海峡一头拼命喊话,也没有大佬愿意过来做流亡组织的领导者,戴高乐只好自己冒充做大佬。这是条最难走的路,却最有价值。 第二、做一个高价值的人。 英国与美国无数次想抛弃戴高乐,另起炉灶。 起初是因为戴高乐是个低价值的人,啥影响力没有。 等到戴高乐不断成长时,却一路被自己的盟友狙击,这是因为其价值不能为英美所用。 但是英国和美国却不得不直面这个高高的法国佬,因为实在不能绕过这个高价值的硬汉。 第三、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主场。 有美国撑腰的吉罗为什么会失败,而刺头戴高乐为什么会走向强大并且胜利。 因为戴高乐有自己的主场,他的主场就是无论如何,都要维护法兰西的民族尊严,无论如何,都要维护法兰西的国家利益,这是他一切斗争的底线。 在这个底线面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便是盟友面前,也坚决不退让。有这条红线,戴高乐就是一个有大格局的政治家,而其他人不过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宵小政客。 不知不觉中,戴高乐代表了法国广大阶级的利益。法国是一个大国,再弱也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底气,谁代表了这个底气,谁就有真正的高价值。 戴高乐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有实力的,但他是意志最坚定的。在国家利益面前坚如磐石。盟友痛恨这块石头,但这块顽石最终赢得法国人的一致拥戴。 很多人也讲爱国,但真正的爱国者在国家尊严面前是没有个人尊严的。只有在国家尊严面前,撕掉个人尊严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比如李鸿章。 第四、掌握成熟的人际关系。 光有情怀是不够的,如果有点委屈就和盟友决裂,受点诱惑就任凭对方摆布,高价值的人也会变成低价值的人。 人群之间,尤其是高价值的人群之间,要讲求“连而不接,斗而不破”,这才是一种成熟的人际关系。 所谓“连而不接”,是指人与人之间有所合作,但不丧失自己的边界。所谓“斗而不破”,是指人与人之间有所竞争,但能适度妥协,不至于走向破裂。 保持“连而不接,斗而不破”的分寸感,人就能从成熟走向成功。 怎样才能保持这种状态,眼睛盯着面子的人,他做不到,只有眼睛盯着事情的人,他才能做得到。 于虎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7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圣工学士婚姻辅导第十五课订婚之前
- 下一篇文章: 杭州老汉和女友吵架报警,不可告人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