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快年末的时候,我逛线上书店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本书《为你,耶路撒冷》。印象中,耶路撒冷这个词在儿时家里某本记载中东战争的杂志上出现过,「圣城」「战争」「宗教」是我对这个城市读之前全部的认知。

这本《为你,耶路撒冷》是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联手创作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这两个人算是当代纪实文学作家里最负盛名的作家了,他们的上一部作品是《巴黎烧了吗?》。

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读一本沉重的小说,有深入的场景细节描述,有人物对话,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整体的感受和我年读《王国与权力》这本书差不多。

作者基本上是通过写小说的方式,将主故事线放在以色列建国的这段历史上,从联合国决议通过巴以分治开始,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复国主义者之间的战争,再到犹太人付出沉重代价赢得战争。

我在这里,按照书中的故事脉络,结合历史,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书中内容。

01

耶路撒冷

在希伯来语里,耶路撒冷是Yelushalaim,据说是yel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又有一种说法,耶路撒冷是《圣经》里的两个城市合在一起组成的,这两个城市是: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

耶路的意思是“基石”和“城市”,撒冷的意思是“和平”。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看到“和平”一词的存在,实际上,耶路撒冷确实有“和平之城”之称。

然而,讽刺的是,耶路撒冷这个城市并不和平,历史上,这个城市曾经23次被围困,52次遭遇攻击,44次被占领或夺回,城墙更是炸毁修复反复十几次之多。

耶路撒冷这个城市在18世纪60年代的时候,面积仅仅只有1平方公里(对,你没看错,就是1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多大呢,这么说吧,北京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小区,叫做天通苑小区(据说是全亚洲最大的社区)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

这1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称之为“老城”,整个老城分为四个区,受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直到19世纪初,耶路撒冷人口才仅仅人,城市居民分为四个部分: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亚美尼亚人。穆斯林主要住在圣殿山附近(东北)、基督徒主要住在圣墓教堂附近(西北)、犹太人主要住在哭墙上方的山坡上(东南)、亚美尼亚人主要住在西南,看下图:

直到波斯的居鲁士大帝灭了巴比伦之后,慷慨的允许犹太人重建耶路撒冷,犹太人于是慢慢在主城城墙之外,不断建立新城,就这样,慢慢往外扩张,现在的耶路撒冷占地面积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北京海淀区。

别看这么小的弹丸之地,历史上却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军、马穆鲁克军、土耳其人、英国人先后占领和统治过。

追溯到这座城的宗教历史上,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到耶路撒冷,耶稣最后晚餐的地址在锡安山,另外,耶稣是被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耶路撒冷城郊外的十字架上了。所以,在基督教(包括东正教)教徒眼中,耶路撒冷是至圣所在。

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所以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另外,被毁前的耶路撒冷圣殿内的至圣所藏有约柜,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在麦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祷告的方向。在《古兰经》里记载,穆罕穆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的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圆顶清真寺。

02

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

看完耶路撒冷的大概历史,有人会好奇,这犹太人历史上不就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嘛?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国家天经地义,怎么会出现巴以分治的战争?

这件事情要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最先在耶路撒冷这片土地上创建了希伯来王国,在后来公元1世纪,被罗马帝国入侵,绝大多数犹太人流亡于世界各地,耶路撒冷也成为了罗马的一个省份。

公元7世纪,耶路撒冷区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随着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所以,如果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凡事讲个先来后到的话,耶路撒冷这片土地理应是犹太人的地盘。

但是由于这片土地的特殊性,不断地入侵,人口同化,古老的土地民族归属也开始慢慢模糊起来。

二战后,英国人被联合国指定暂时管理耶路撒冷(实际上是原巴勒斯坦)这片土地,如同英国人在年搞出来的印巴分治一样,英国人最擅长搞这种分裂的伎俩,另外在美国对当时联合国成员的各种威逼利诱结合之下,“巴以分治”被提了出来。

作为我们现在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一过程中,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心情。

对于巴勒斯坦来说,这是典型的列强瓜分国家领土。

对于犹太人来说,年5月14日这一天必将成为历史铭记的一天,这一天犹太人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多年,回到故土,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当然,历史上,“巴以分治”方案通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巴勒斯坦毕竟是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在当时联合国会议上有七个阿拉伯联盟中的国家: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黎巴嫩、外约旦,每个国家都派了一个本国代表,这些代表是各国首相或外交部长、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把得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的诅咒发誓上面。

这些聚集在埃及外交部客厅里的人,统治着万平方英里的大约万人民,人口超过巴勒斯坦30倍,面积超过巴勒斯坦倍。在这其中,伊拉克、埃及和外约旦的军队可谓是精兵强将。

除了阿拉伯世界的这帮兄弟国家,也有一些其他国家对于分治有着不一样的意见,但都在美国白宫的压迫下妥协,最终同意了分治法案。美国动用了各种手段,向那些反对分治或者尚未决定是否支持分治的联合国成员施压。

杜鲁门总统以个人名义,告诫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赫歇尔·约翰逊,“分治投票必须通过,否则我们就要付出陷入地狱的代价”。他的顾问更是直截了当威胁法国驻联合国代表亚历山大·巴罗迪,如果法国反对分治就切断联合国对其的援助。

两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给菲律宾总统卡洛斯·罗哈斯,警告说“菲律宾如果还是继续努力投票反对分治,它将失去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朋友和支持者”。

在受到犹太人抵制其产品的威胁之后,凡士通橡胶公司的哈维·凡士通亲自干预利比里亚总统杜伯曼,杜伯曼被告知,如果利比里亚不改弦更张,公司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扩大橡胶种植面积的计划。

资深政治家阿道尔夫·A·博尔利也出马了,给海地政府施加压力。

希腊人则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他们所日益仰仗的援助者正面临一场内战,另一方面又担心散步在阿拉伯国家中的许多希腊殖民地也重演分治的历史。

不管可怜的阿拉伯人怎么挣扎,在年11月29日那个星期六的下午,巴以分治还是顺利通过了联合国决议。

自此,巴勒斯坦57%的土地划归犹太人,却不顾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过半土地是阿拉伯人的事实。

03

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和果尔达·梅厄

在说本·古里安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他的照片:

有着老年后犹太知识分子独特的发型,印象中爱因斯坦好像也有类似发型。(爱因斯坦大大不要怪我,我不是故意的,哈哈)。

可能伟人之间总有一些巧合的地方吧,和爱因斯坦一样,本·古里安也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由于家庭有浓浓的复国主义氛围,本·古里安在14岁的时候就开始组织周边的孩子讲希伯来语。

17岁加入犹太复国主义政党锡安工人党,正式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

20岁从阿利亚前往巴勒斯坦定居,这被本·古里安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件,也在本·古里安年去世后,唯一被刻在墓碑上的内容。

年,英国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凭着一个政治家的直觉,本·古里安立刻觉察到这是犹太人建国的难得机会。他也立刻对分治表示了支持。

本·古里安敏锐的政治家的直觉,也在他选择“靠山大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年夏天,本·古里安在伦敦度过,他清醒的认识到,二战将摧毁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西方世界的领导权将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犹太人需要把美国变成自己新的庇护人。

年,本·古里安来到了纽约,得到美国犹太社区的广泛支持。他在美国宣告“巴勒斯坦将作为一个犹太国而并入民主的新世界”。

年5月14日下午4点,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本·古里安宣读独立宣言,他宣告:以色列国成立了!本·古里安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并在随后的会议中当选为正式的总理兼国防部长。随后他领导以色列二十余载,历经4次中东战争,成就了一个现代的以色列。

年,87岁高龄的本·古里安去世。

为纪念本·古里安,在他去世后,以色列内盖夫大学改名为本·古里安大学。

在《为你,耶路撒冷》这本书里,还有一个重点刻画的人物就是果尔达·梅厄。

这位面相温和的老太太就是果尔达·梅厄夫人。看似温和,实际是历史上著名的铁娘子。

梅厄夫人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犹太人,对于以色列建国来说,果尔达·梅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就开始出兵攻击以色列。双方人数相差百倍,武器装备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没有梅厄夫人,以色列可能第二天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然而,果尔达·梅厄,在这种关键时候,帮以色列搞到了钱。

有了钱,就可以安置犹太难民,征募士兵,当然更重要的是购买武器装备。

打从犹太人有机会可以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之时,以色列人就开始进行筹款,他们筹款的对象主要是美国的犹太人群体,但是由于战后经济下滑,捐款越来越少,而这场独立战争保守估计至少需要万美元。

本·古里安本来打算和财务负责人卡普兰一起前往美国筹款,他是在当时认为唯一一个可能抽得到这笔巨款的人,但是建国在即,他必须在以色列指挥大局。

在这种时候,果尔达·梅厄站了出来。她在和本·古里安确定自己去筹款之后,甚至没有做任何的其他准备当天就飞往纽约,当时她只穿了开会时的衣服,加一件大衣,兜里揣着10美元。

在看书中描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我试着想了想,一个女人,没有任何认识的朋友,孤身一人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她的目标是万美元,她大概都不知道要找谁,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打动什么样的人,在短时间里凑到这万美元。

能支持她做到的,可能就是她明确的知道她退无退路,她的身后是几十万犹太人和她的国家吧。

果尔达·梅厄在到达纽约两天后,得知犹太人联合会理事会和福利基金会大会将在芝加哥举行,她又立马前往纽约,说动大会会长,允许她在大会第二天下午演讲。

梅厄的演讲,很成功。听众们流着泪,起立为她鼓掌,随后纷纷冲上讲台捐款。到下午大会结束的时候,梅厄已经筹集到了万美元。

在梅厄晚年的时候,她写了一本自传,叫《我的一生》,里面用了短短字描述了这次美国之行。

“他们听着,他们哭了,他们保证提供大笔金钱,这是任何社团从来没有提供过的。我在美国大约住了六星期,这是我能离家的最长期限,美国各地的犹太人听了我的讲话,流了泪,捐了钱——必要时还向银行借款以支付他们认捐的钱。

三月我回到巴勒斯坦时,我已募集了五千万美元,这笔钱立即用来为哈加纳在欧洲秘密购买武器。但我对自己从来没有错觉——甚至我回来时听了本·古里安对我说的一番话之后也没有。

他说:“有一天要写历史时,将写上有一位犹太妇女,她弄到了使国家能存在的钱。”

我永远记得,这些钱不是给我的,而是给以色列的。”

梅厄后来陆续担任以色列劳工部长、外交部长及第四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是首位以色列女性总理,她也是世界上第三位女性总理。

果尔达·梅厄于年去世。

04

关于这本书

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用了长达两年的时候,采访了大量人物,包括国家元首、一线士兵等历史参与者,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又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为你,耶路撒冷》。

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二本比较厚一点的书,另外一本也是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的书《邻居与敌人》也在读当中,后面有机会再给大家分享。

本书推荐指数:☆☆☆☆(5☆制)

童忠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