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人湖南高考6月26日公布成绩,比
今年湖南高考评卷工作将于2日开始,26日向社会公布高考成绩,目前三个评卷点的相关准备已就绪,招生录取工作将于7月8日开始,8月20日结束。 今天下午5点整,伴随着一阵响亮的钟声,年高考正式宣告结束!十二年寒窗苦读,两天的考场奋战拼搏,终于在这一刻到达胜利的终点。虽然高考已经结束,但广大学子们可别太放松了,因为再过不久,难度系数不亚于高考的填报志愿可要来了,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有的同学压线被名牌大学录取,有的同学考出了超出一本线不少的好成绩,最终却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只能遗憾进入二本院校,可见志愿填报有多么重要! 湖南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6月26日至27日 本科提前批(含需要政审面试的“贫困专项计划”) 6月28日至7月2日本科一批至高职专科批志愿“单科优秀考生”志愿“贫困专项计划”志愿 7月日8时至2时本科提前批军事院校征集志愿 7月4日8时至8时“贫困专项计划”征集志愿 7月2日8时至8时本科一批征集志愿 7月27日8时至8时本科二批征集志愿 8月5日8时至8时 本科三批征集志愿 8月6日8时至8时高职专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 8月9日8时至8时高职专科批第二次征集志愿 眼见月底就要填报志愿了,什么是“平行志愿”?“投档线”与“省控线”是怎么回事?关于高考志愿的各种名词你是不是还傻傻分不清楚?要想科学填报高考志愿、让十年寒窗不留遗憾,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先弄清楚这些基本概念。 填报志愿的基本概念 平行志愿 大部分省(市)普通高校录取除本科提前批和专科提前批外,其他批次均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简单说,平行志愿是一种投档录取模式,指考生在同一录取批次同一投档时间段中,填报的多个并列的院校志愿。如省或市在本科一批的平行志愿中设置了A、B、C、D、E这5所院校志愿,这5所院校不是第一、第二……第五层级上的关系,只是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即将同一科类某批线上,按考生投档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确定考生的位次,然后按考生的位次逐个检索考生所填的5个志愿院校。一经检索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投档到该院校,平行的后续志愿即终止检索,一轮投档即告结束。 平行志愿流程图平行志愿流程图 2录取批次 高考录取批次包括五个类型,分别是: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批次。 .提前录取本科院校(含文科类和理科类军事院校、公安政法院校、航海院校、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计划、其他院校;体育类、艺术类本科院校); 2.文科类、理科类第一批本科院校; 3.文科类、理科类第二批本科院校; 4.文科类、理科类第三批本科院校; 5.普通专科(高职/职业))院校。 温馨提示: ①除提前批次外,批次越靠后,录取控制线会逐步降低,前一批次若不能录取,后续批次还有录取的机会; ②一本B类院校与2A院校之间的整体实力水平,很难分出高低; ③不能以“录取批次”来区分院校的层次与整体实力; ④考生达线不一定被录取,上线考生中有20%的虚额。 3 投档线 投档线也叫院校调档线或校线。院校在该批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基础上,根据当年本校公布的调档比例、考生报考人数、考生分数和本校在该省市的招生计划确定。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线,同一院校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省份的调档线都不相同。其中已录取考生中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该校当年在该省的投档线即校线。 4 省控线 即常说的录取分数线,是指各省份招生主管部门(省教育考试院或招办)根据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成绩分布,按照一定比例(常见的为计划的.2—.32倍之间)所确定的高校录取最低分数。一般按批次划分,如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三本分数线、专科分数线。低于这个分数的考生不得填报志愿,高校也不得录取,因此被称为省控线。 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关系是,考生高考成绩总分达到了省控线(分数线),具备了填报志愿的资格,但填报的志愿未必达到某志愿院校的调档线。由于每个院校所报考生的人数多少不同、考生分数分布不同,投档线也就各不相同。 毫无疑问,分数线是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中最 不仔细阅读招生章程,考生不能及时了解院校当年的招生情况,很有可能在填报的时候填写了不在本省招生的大学或专业,填报的院校可能进行了升级或者更名等。走马观花地阅读招生章程,也极易看错招生院校的所在地,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华北电力大学便有保定校区和北京校区、东南大学还有医学院和成贤学院等;甚至有时候填报了学费高昂的专业而不自知,最终录取时才后悔不已。 “罪行二”:自视甚高,一门心思奔名校 部分“学霸”“考霸”对自己的成绩非常自信,在志愿填报时只在本科一批报考一两所心仪的“名校”,将后续志愿尽数放弃。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极欠考虑,风险很大,如果考生分数不够,没有被报考院校录取,同时也没有退路保障,只能遗憾地参加征集志愿、甚至是后一批次的志愿填报,造成分数的极大浪费。高分低录、甚至高分不录,这是对考生的极大打击。 不可否认,“2”和“”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考生万万不要只考虑“名校”,犯了非“名校”不报的执念。 “罪行三”:死不妥协,专业紧俏不调剂 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来说,考生在某一批次可同时填报几个院校志愿,扩大了选择面,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不服从专业调剂也可以安枕无忧。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在考生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报考平行志愿的几所院校时,前面的院校可以不服从调剂,保底的院校服从专业调剂。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平行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考生被学校提档又被退档了,也不能参加平行志愿中下一所学校的检索,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一批次的录取机会。 “罪行四”:院校扎堆,志愿没拉开梯度 同一批次中填报的志愿若都是录取分相同或相近的院校,这种志愿时非常危险的。若是当年录取分高了,稍有差池,一个没达到所有志愿都达不到,便错过了该批次的招生;若是当年录取分低了,这对考生来说是非常吃亏的。 “罪行五”:望文生义,只凭名称定终身 志愿填报还有一个大忌便是只根据校名选院校,其结果往往南辕北辙。 在国内众多高校中,部分院校名称如师范类大学、政法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农业类大学等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大部分院校已不能从其校名中看出其办学实力、学校特色及办学地点。近年来,在高校合并、升格、更名时,有的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有的校名由某某学院直接改为某某大学,而更多的是与时俱进、改头换面,将原校名中体现行业特色的字眼去掉,趋向通用型、科技型、综合型,把原校名中的“煤炭”、“矿业”、“粮食”、“化工”、“气象”等冠以“科技”、“理工”、“财经“等吸引人眼球的热门字眼;本来坐落在一小地方,却偏偏冠个省会名。 进行志愿填报时,一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的名头,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即高校的历史沿革或来龙去脉,把握高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最后再比较高校分出高低,筛选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数段内“性价比高”的大学。 同样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这种误区:仅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 “罪行六”:刻舟求剑,照搬往年录取分 大部分考生对志愿填报和高校的招生情况都不了解,以为参照每年所发的《报考指南》填报志愿就能手到擒来,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其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 “罪行七”:反客为主,家长包办填志愿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考生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家长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考生的兴趣、爱好,导致考生和家长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也给考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即使考生最终尊重父母的意愿,进入不喜欢的大学入读,也未必能有动力努力学习。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考生。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渐提高,为了在与广大优秀学子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上大学选一个好专业便变得十分必要,今天小编就给那些苦恼专业怎么选的广大学子们支一下招。 五招帮你搞定大学专业选择问题 专业区别 选专业不能光看名字,弄懂它的真正含义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区别,比如查看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特殊的要求以及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等,广大考生和父母切不可盲目地望文生义。尤其是对一些名称非常相近的专业,我们更要想办法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如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公共管理,三个专业的简称都是工(公)管,但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2 选择院校重点专业
重点专业一般是指此专业是全国全省市或者同类专业中的排头兵,或者是一个院校中的领军专业,它代表一个专业的实力和地位。比如,南京审计大学,一看就知道审计学专业绝对是王牌专业,我们在高考报志愿时,虽然报重点院校很重要,但是并非重点院校的专业都是重点专业,也不是说非重点院校的专业就没有重点专业。相反,一些普通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全国也可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广大考生和父母在选择专业时,在分数不够重点院校的情况下,报考普通院校的重点专业是明智的选择。 3 专业冷热问题 往年的考生和家长总喜欢根据当前现实的就业难易、就业收入和工作环境等情况,把专业人为地划分为“冷专业”和“热专业”。然而,“冷”与“热”都是相对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式而言的,其实专业本身并无“温度”。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过分追求“热专业”,忽视“冷专业”。“热”极必反,“冷”极必“热”。就像前几年,土木工程专业特别受追捧变成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困难变成了冷专业,大家纷纷选择土木工程,而四五年后过去,得学生毕业时发现,土木工程行业变得一般啦,反而是计算机行业变成了当前热门行业,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有长远目标,结合自身兴趣和爱好,避免时过境迁而供大于求。 4 各种限制条件 选专业有些是有自己独特的限制条件的,比如语种、身高、形象、性格、性别以及单科成绩等。这点一定要注意,有的高校部分专业在招生计划或招生简章中已经有提示哪类人员不能报考,另外,每年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都有一次高招体检,体检结果出来后,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体检结果和建议填报志愿,避开那些限报的学校和专业。这就要求父母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简章,了解招生院校报考要求,结合考生具体情况,科学填报。 5 就业领域 不考虑就业的专业填报指导都是耍流氓,无论未来是继续就业还是继续读研,专业的选择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报考志愿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专业就是未来的行业,而且专业是决定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些专业名称的术语色彩较浓,很多父母和考生不甚了解其含义及将来的就业领域,稀里糊涂地就填报了,等到入校学习后或就业时才明白,那时悔之晚矣。所以,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志愿专业将来所面临的就业难易、工作条件、待遇水平、区域环境等。 最后,小编在这里祝大家都能考入心仪的大学! 来源:高考网、大湘网 编辑:胡楠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8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通朱劲松团队北纬通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