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着多彩纱丽的印度,昌迪加尔,多西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中 ????????????泰戈尔《印度的呼唤》 这片世界最古老的土地上,至今都念着青铜时代的咒语。印度,多么难以定义的国家! ?????印度,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3亿人的家园。 ????????印度(India), ?????发源于希腊语“indos”; ?????衍生自波斯语“hind”; ?????产生自梵文“sindhu”—— ?????????意为河流。 “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而我们通常说的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历史,印度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庞大帝国。”——卡尔·马克思 印度大陆先后被波斯人、希腊人、斯基泰人、帕提亚人、贵霜人、白匈奴、阿拉伯、突厥、蒙古等征服。印度的民族种类近个,语言有多种。印度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概念是在近代英国殖民印度期间才形成。 印度地形主要有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中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区,南部的德干高原区,毗邻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沿海平原区。其中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之间夹有塔尔沙漠(印度大沙漠)。德干高原占印度半岛大部分。印度南部地区盛产香料,马拉巴尔海岸产世界最高品质黑胡椒,是哥伦布最初的梦想。 北边的四条大山脉和南边印度洋把印度牢牢的包住,使得次大陆与亚洲其他区域相对隔绝,印度半岛南部伸入大洋,形成漫长的海岸线,近代以来印度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印度也通过印度洋控制海权。两侧海岸的形成了山脉,面向阿拉伯海的西高止山脉及濒临孟加拉湾的东高止山脉,苏莱曼山脉和的兴都库什山脉之间有一条窄窄的山口,这就是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开伯尔山口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是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也是南亚次大陆连接西亚中亚最重要的通道。从公元前侵入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到后来的大流士一世,亚历山大大帝,大夏人,塞种人,月氏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莫卧儿人都得以借道兴都库什山脉的的缺口纷纷入侵印度。大航海时代后,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又从海上入侵殖民了印度。 印度在地理上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南北高山的气流阻挡,这里的气候全年普遍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温度甚至可达40到50度。 印度的平原占总面积43%,土壤还特别肥沃,冲积层有米厚。每年季风都带来充沛降水,平均降水量毫米。大部分土地都能种,国土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耕地却多一倍以上。全国70%以上是农业人口。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都没有土地生产资料。 佛教之所以诞生在印度,跟炎热的天气也有莫大关系。也许正是由于气候、宗教及种姓制度的原因,印度人变得顺从,革命反抗动力不足,几千年来,没有一个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20世纪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只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革命不彻底。印度人禁锢在自己的阶级中,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力改变,追求精神满足成为印度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对于精神世界灵肉合一的不懈追求,印度孕育了很多古老哲学,包括佛教、印度教在内,世界上至少有7个宗教在印度发源。 印度源于印度河哈帕拉文明, 正是因为哈拉帕文明印度得以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哈帕拉文明??是由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达罗毗荼人??创造,他们也是现在印度最没有社会地位的那种人。公元前17世纪左右开伯尔山口就迎来了第一波征服者, 雅利安人????他们击败了并统治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而不愿意接受统治的达罗毗荼人被迫从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不断向贫瘠的印度南部迁移。雅利安人在印度站稳脚跟后,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 吠陀文明???包括种姓制度在内的所谓古典印度文化都起源于此,而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等宗教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两个文明组成了印度文化基础,印度就是在这两个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及进化。 雅利安人带来的一种巫术——婆罗门教也在这个时期,杂糅了各地的民间信仰,发展成为印度教。"多神崇拜,转世轮回。" ? 目前,80%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印度人“脏”与“洁”的概念。每一种奇葩现象的背后,你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印度本土最大的强权当属恒河和印度河平原政权,以及南部面积广大且独自发展的德干高原,使得印度区域三足鼎立。 印度庞大的人口以不同的标签——宗教、种姓、种族、语言、阶级——划分成不同,乃至是相互敌视的团体:高种姓、低种姓、穆斯林、佛教徒、锡克教徒、印度基督徒、英印混血、欧洲人、贱民。 公元前3世纪,大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雀王朝实现了印度第一次统一。晚年大力扶植佛教,阿育王还颁布了世界最早的人权宣言——昭告石柱。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它的“轴心时代”,乔达摩·悉达多被尊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佛陀诞生在蓝毗尼,在菩提伽耶顿悟。在鹿野苑为原来的五位侍者讲演四圣谛,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 鹿野苑,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 在公元1世纪,整个丝绸之路上出现了大汉,贵霜,安息,罗马四个强大帝国。 公元4世纪前后,恒河流域的笈多家族完成了印度第二次统一。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和十进制,还发明了零,最终被阿拉伯人传遍世界。天文学家算出了圆周率π。 公元8世纪,阿拉伯军队入侵,伊斯兰教正式传入印度。 16世纪,中国明清朝时期,突厥人第三次统一了印度,被称为莫卧儿王朝时期,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意思。一个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乐融融的乌托邦。今天,13%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伊斯兰国家。 年,英国从海上入侵印度大陆,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了西岸港口孟买,南部港口马德里斯,东岸港口加尔各答成为英属印度的首都。 20世纪初,在英国学习了法律的高种性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独立运动。 圣雄甘地与诗圣泰戈尔 年,大英帝国气数将尽的时印巴分治。印度分得了原殖民地77%的领土和82%的人口以及主要工业企业,失去了主要粮食产区和工业原料产区。 年的印巴分治让印度教徒民族主义者和穆斯林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制衡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印度教徒民族主义者愤怒地认为世俗主义者的让步不仅没能维持国家的统一,反而导致了分裂。这种怒火最终变成了印度教大斋会成员那图拉姆·高德塞射向甘地的子弹。 印度教徒构成了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印度对印度教徒来说既是祖地,也是圣地。而没有将印度视为圣地的人群(主要指穆斯林和基督徒)不能成为印度教徒民族国家的一员。 印度教相信,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 印度的主要河流恒河,印度人将之奉为“圣河”,它是印度也是南亚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恒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国境内。 印度北方的“旁遮普”地区,意为“五河之地”,印度河的5条支流汇流于此,孕育了南亚辉煌的古文明,也在殖民时代成为了粮仓。 印度河虽然源远流长,但旁遮普以上多高山峡谷,旁遮普以下多沙漠,支流很少 旁遮普才是印度河粮仓所在 阿姆利则金庙 巴基斯坦虽然分得了原旁遮普绝大部分的灌溉田,但印度河干流和五大支流的上游却都在印控克什米尔或印度境内。 印度河上游的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谷地、喜马拉雅山脉西端 喜马拉雅冰川是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源头。 印巴分治后,原旁遮普邦被一分为二,锡克教的东旁遮普归印度,伊斯兰教的西旁遮普归巴基斯坦。原首府归属巴基斯坦,使得印度的旁遮普邦没有了首府。 印度第一任总理选中德里北方英里的一块沃土——昌迪加尔,建一座现代主义的新城,作为新的首府。 昌迪加尔的建设选定在喜马拉雅山多岩的支脉山麓地带,在两条相距约8公里的河流之间是一块略向西南倾斜的高地,平缓的地貌。在美国建筑师阿尔伯特·迈耶和波兰建筑师马修·诺维奇退出之后,-年间,柯布西耶受聘做城市规划,将城市按照功能以网格状分区,设计了国会大厦,秘书处和高等法院等建筑。 有人说昌加迪尔是柯布设计史上的桂冠,饱含柯布建造现代主义乌托邦的野心,也有人说昌加迪尔大而无当,是冰冷的工业与行政机器 柯布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柯布的城市规划图 柯布设计的四座主要建筑: 这些“印度语汇”——伞状屋顶、遮阳板、阳台、水池等,是从寺庙、宫殿、凉廊住宅中提取的,并结合了在现代建筑原则下对诸多因素的融会贯通。 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群 支提窟 泰姬陵之水池 阿格拉城堡 琥珀堡之廊檐 "蓝城"梅兰加尔城堡之石 乌代普尔"白色之城" 乌代普尔之城市皇宫,隐约柯布之秘书处。 克久拉霍寺庙之灰色 五部战车神庙由整块岩石雕刻而成,隐约可见柯布的砼 印度之彩色 柯布说,“印度的农耕文化已存在千年,红砂岩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庙宇,非常几何的建筑美。但印度还没有为现代文明而设计的建筑。”议会建筑群规划是基于几何构成而来的。四大建筑:秘书处大楼、议会大厦、高等法院、和省长官邸被布置在3个方形范围内。从议会大厦到高等法院的轴线最为明显,之间开阔的广场,日光和雨水成为决定建筑外观形式的主要因素。4个建筑在形态上不对称的关系包括体积和重量互相作用,形成美妙的几何构成。 国会大厦: 议会大厦之廊檐与水池 昌迪加尔议会大厦集会大厅剖面 昌迪加尔政府博物馆及画廊: 柯布创造了“无限扩张的博物馆”模式,螺旋式的画廊围绕着中心庭院,以巨大体量的坡道连接各层。在艺术画廊里,条状的天窗成为了可使用的夹层,间接采光得到广泛应用,房间与光源成为了一体。顶棚鲜亮的色彩引人注目:黑、白、红、黄。屋顶上设有巨大的排水沟渠和雨水喷口。 :“一座由树、花、水、简单的住宅和现代化建筑构建的城市”。 柯布写道:“年底,在昌迪加尔,我有幸接触到印度本源的基本快乐:宇宙和生灵之间的关系体现着博大的爱。星辰、自然、神圣的动物,苍鹰、猴子和牛;村庄里,大人、孩子和矍铄的老人,还有池塘和芒果树,万物就这样共生,洋溢着微笑,并不富庶,但比例匀称。” 柯布西耶以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的总图:大脑位于城市的顶端,是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犹如人的心脏;博物馆、大学区与工业区分别放在城市的两侧,似人的双手;道路系统构成了骨架;建筑物像肌肉一样贴附其上;水电系统似血管神经遍及全市。采用了方格网道路系统,由主要干道将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大学区和车站、工业区连成一个整体。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区,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将各个街区划分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五个部分,依序命名为第1区至第60区。昌迪加尔方格网规划是56个1m*m大小的田字格。居住人口为-00人;街区以数字命名,从sector1依次顺延,没有sector13;其中sector1是行政中心区,sector17为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园(玫瑰公园)位于sector16。 昌迪加尔形成纵向贯穿全城的宽阔绿带和横向贯穿全城的步行商业街的基本框架,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从快速道路到居住区内的支路共7个等级。横向街道呈微弧度线型,增加了道路的趣味,所有道路节点设环岛式交叉口。 柯布想象着心目中印度的现代生活模式,“印度人爱走路,半个小时都不累,在V4到V7,人民都可以自由行走……皮埃尔说印度人会喜欢汽车……不,人们会远离它,因为西式生活太疯狂了。”可新城的矩形路网和交叉口都是按照机动车尺度设计的。50年后再看,大师和皮埃尔都错了。昌迪加尔既没有成为步行城市,也没有成为汽车之城。空旷的城市空间里很少人行走,机动车大道上tuk-tuk车时而飞奔,时而在红灯路口挤作一团。 图?关系 “光辉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花园城市”的极端化:一个街区的95%是绿地,其余5%是摩天大楼,block大约是1.6英亩,也就是平方米左右;super-block是十倍的量级,也就是16英亩。昌迪加尔的super-block其实已经进入了mega-block的量级,也就是单个街区占地英亩以上。柯布西耶的“super-block”是1米长米宽,接近英亩。每个Sector有单独的功能,例如Sector1是政务区,Sector10是花园,Sector9是博物馆。 建筑群之间的广场气势恢宏,空旷宁静。分别是光影之塔、秘书处大楼、议会大厦 如果你想从住的地方去吃个饭逛个公园再买点儿菜,没车的话会走死。而公共汽车只在Sector之间的大路上跑,只有极少数的Sector内部有公共汽车站。昌迪加尔具备了印度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整洁、通畅,但是缺少了印度最本质的热情、多样和人与人紧密的联系。昌迪加尔每个区、每户人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人与人缺少沟通。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宽阔的马路,良好的车行交通系统,一方面也是因为昌迪加尔不是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规划没有考虑低收入者的居所。柯布用绿带将这个花园之城围了起来。而现在绿带边上三分之一的人住在成片破败的贫民窟。城市在没有完成就开始进入了衰败。 现代街道与传统街道 在多义的印度,理性的现代主义注定要失败! 独立的印度是漂向激进现代主义的锡拉岩礁,还是漂向妄自尊大的阴郁的传统主义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涡? “人类历史的目标既不是含糊不清的世界主义,也不是狂热的民族自我盲目崇拜??不去盲目仿效那些眼前成功的榜样,也不去盲从自己的谨慎的、抱有有限希望的过去。”泰戈尔。 在面对复杂事物的时候,人们总会期望存在着像物理学定理、数学公式那样清晰、明确的普适规律去帮助认知与理解, “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握;它总是被其居民再构建与塑造”。 形式理性与功能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比如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这种以不同功能去划分片区的高度理性的规划思想,与处于发展时期的国家统治者的野心和控制欲是一拍即合的: 昌迪加尔的两个缔造者对新城的“现代性”理解是不同的,柯布西耶说,印度,“穷,但是比例精准”,他喜欢的是印度的原始,但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个机会来落地他多年对城市的研究。而尼赫鲁,要的就是打破旧世界和挣脱殖民文化,与旧的印度一刀两断。尼赫鲁邀请柯布来描绘新印度,并不是延续传统农耕文明和"印度性"而是要注入新鲜的“现代性”。在尼赫鲁和柯布西耶缔造的昌迪加尔,议会建筑群——就像这两个伟人的纪念碑,伫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下。他们和“张开的手”一道,无声地诵读着柯布给尼赫鲁写的一段话“开放地去接受前人创造的财富,开放地把它们传播给其他人" 参考下路易·康的建筑 医院 但,现代主义所代表的西方思想,内在的理性、秩序以及外在的形式进入了印度这片陆地,并深深地扎根了。现代性在地化的过程中必然还要经历同本土性的碰撞,多西、C·柯里亚、R·加瓦尔等印度年轻一代建筑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反思,形成了属于印度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 多西 多西是“杂技演员”和“精神导师”勒·柯布西耶和“瑜伽士”路易·康的学生以及后来的合作伙伴,被称为“印度建筑之父”。获普利策克奖。 勒·柯布西耶虽然说印度拥有精美的宗教与历史建筑,却未能成功地延续与发展出适应于现代印度的建筑。他试图用国际式的现代建筑语言回应这些问题,却最终没能被印度人接纳。多西与很多当时的印度人一样,认为昌迪加尔是“非印度”的设计。这种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个可望却不可及的理想化存在,既不能作为对现实的庆典,也不能作为一种对自我价值肯定的情感表达。 多西早期的设计风格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响,颇具粗野主义意味。例如他在年设计建成的泰戈尔纪念堂其庞大的混凝土构件、强烈的立面光影都渲染出浓郁的空间氛围。 "在柯布西耶身上学到了形体的魅力和光与空间的运动,它们作为简单的工具却能使我们沉醉其中;在康的身上我学会提出空间存在目的性的根本问题,追寻建筑的本质表达。" 柯布西耶的“既适应当地强制性的气候,又尊重当地值得尊重的习俗”的观念。康为每个项目赋予相应秩序的严谨态度、对当地材料的真实表达,以及抽象的建构思维。 作为多西的精神导师,柯布西耶曾向多西发问:“多西,在你的家乡,难道没有这样的大鸟飞过你的屋子,在吊顶风扇的盖子上筑巢吗?这些所有的一切不都和你的生活非常相似吗?”多年后,多西领悟到:如果建筑和生活共生共存,便值得庆祝,如果不是,便不算建筑。 "我从柯布身上学到的是“昌迪加尔需要阳光”,他说过印度人需要了解的基本事物就是太阳、雨露、微风、动物和人类生命,康曾谈过“不可量度”,这两者可以完美结合起来。" 多西曾说:“柯布的指导让我学会去探索文化认同,去创造出兼顾在地性与当代性的永续建筑。”他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说:“建筑对我来说,就是让人们在其中感到生命的喜悦。” ?????????? ?????????神灵+自然 ??????柯布西耶+路易·康(现代性) ?????????甘地+泰戈尔(印度性) 1,地域原型,柯布西耶的"伞”状结构和深外廊手法,内部的梁、柱、板、框和网格状结构对当代日本建筑结构的传统转译语法的借鉴。卡玛拉家宅中,多西对混凝土和砖材料的运用虽仍投射出萨拉巴依别墅的影子,但是其对传统建筑阳台Jharokhas意象的提取已经遵循了自己“不再模仿柯布西耶”的诺言。对于加乌尔拱形母题及莫诺尔(monol)原型的青睐,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也体现出他“并不愿意放弃现代建筑遗产解放和进步的一面,他“不拒绝西方的影响,而是持续地尝试将它与自己的文化进行融合”。如传统的住宅形态Haveli、印度神庙、阿旃陀石窟与埃罗拉内部圆形和半圆形空间以及印度湿婆的神龛等。这种批判地域主义的倾向不同于新地域主义。它不追寻“对于气候、文化、神话和工艺的综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而更重视“寻求某种形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独立的愿望”。 2,中间地带,是一种随机、动态的行为活动产生时所对应的模糊的状态或空间。功能、空间的模糊划分随机发生于场景中。它可以是物质空间,开放或封闭、室外或室内,是功能场所中的非正式行为,包括交流、对话甚至独处等。“中间地带”串联各个组成部分而成为设计核心。“在参观一座庙宇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不顾个人信仰四处走动,我有目的地来理解这种运用,以便用它在现代建筑中创造永恒的形式——一种停顿、过渡性空间”。单元经由“中间地带链接形成组群,组群进而以一种更高级别的单元形式合成系统。单元应外围界面的变化和功能的需求进行旋转、偏移,通过“街道系统”的模糊连接,设计回应气候并唤醒自我意识,容纳使用者的自发行为,对自身状态失去目的性,对空间的内外感受产生双重性,激发突发的社会交往。 3,再生建设,印度的高密度贫穷人口、恶劣自然条件等特殊情况对应了居住与生活的根本问题,“地域”天然具备更强的社会属性。“地方”所指代的不仅是简单的形式提取和材料运用,更是对融合社会习惯以及历史延续的双重选择下“传统”的恢复。把建筑、空间、功能、形式的自主权全部转交使用者。“与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5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8个奇妙视角看懂年艺术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