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瘦独家马拉喀什散发着烟火气的玫瑰色
本文为摩洛哥系列第3篇马拉喀什,英文“Marrakech”来源于柏柏尔语,意思是“上帝的属地”,而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红颜色的”,原因大概是当年的城墙都采用朱红色岩石砌成,迄今也都基本保存完好。马拉喀什,这个不折不扣的沙漠气候的内陆城市,作为帝国的前帝都,坐落于阿特拉斯山脚下,又被称为“南部的珍珠”。在伊斯兰教经典里,马拉喀什产生过七位圣人,所以又被称为“七圣城”。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去形容马拉喀什,那大概就是“烟火气”。这里混杂了菲斯的自然原始、卡萨布兰卡的现代,也有着舍夫沙万的安静。从别有洞天的酒店到充满阿拉伯风情的老城,从圣约瑟夫神学院到伊夫·圣罗兰的马约尔花园,碰撞无时无刻在发生。 —杂糅交错的历史— 像中国这样有五千年统一文明史的民族,大概很难理解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被不同文明反复洗礼、不断融合变迁的历史,摩洛哥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从罗马帝国的殖民时期,到阿拉伯王国的辉煌,再到近代欧洲文明的洗礼。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列一列摩洛哥的“四大古皇城”——红色皇城马拉喀什、黑色皇城梅克内斯、蓝色皇城菲斯、白色皇城拉巴特,在四大皇城之间辗转往复的路上,可以领略到太多的风情,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中世纪的阿拉伯风貌、亘古不变的海滨渔村、迥异多变的撒哈拉奇景、历尽时光洗礼的显赫城堡和宅院……一切的一切,都值得认真去走上一遍。摩洛哥,这颗北非明珠炼就了独特的异域风情,而马拉喀什,大概是这种融合最极致的一个缩影。11世纪时,沙漠中的骑士认为北方的贵族已经在纸醉金迷中放弃了对真主的信仰,于是揭竿而起,一路摧枯拉朽打到了海的另一边,正是他们建立了马拉喀什,并把这荒漠中的珍珠当作了首府,整个建造过程据说只用了一年,这完全是个神迹,其中就包括宏伟的库图比亚清真寺,直到今天,这座清真寺还是西方穆斯林世界最重要的寺院之一。16世纪时有位苏丹名为埃尔曼苏尔,他不仅与11世纪那位“胜利者”同名,还与他同名的祖先一样武勋卓著,在被称为“三王战役”的圣战中,他击败了葡萄牙国王,统一北非,而后他用无尽的财富发展了这座城市,无数的吟游诗人为了歌颂他而住在这里。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尽管马拉喀什是仅次于菲斯的重要城市,但17世纪铁血苏丹穆勒﹒伊斯玛尔为了建造新的都城梅克内斯,把马拉喀什大量的建筑拆除,直至18世纪中叶,为了对抗欧洲势力的侵蚀,摩洛哥的国都迁回这里,城市因此又一次焕发了光辉。尽管苏丹们付出过努力,但马拉喀什对于北非的覆盖和影响终究难以匹敌菲斯,于是,美丽的红房子、橄榄树和棕榈树,就沦为了殖民地之前苏丹们最后的避风港。直到20世纪的法国人掌握了这个国家,把欧洲的风情和秩序带到了马拉喀什,从此它除了沙漠的热情、阿拉伯的神秘,又掺杂进了一些欧洲式的浪漫。﹏﹏﹏﹏在马拉喀什的东北方有一座野生的棕榈林,正是这片棕榈林对风沙的阻挡,为马拉喀什保住了宝贵的水土,才让马拉喀什成为沙漠中的绿洲。鲜花点缀着这片沙漠中的绿洲,不眠广场上烟雾缭绕,混杂着阿拉伯香料的味道。柏柏尔人总是在一切场合欢快的载歌载舞,马拉喀什,不仅是能用眼睛看的,还可以去聆听,去嗅闻,去回忆。作为四大皇城之一、摩洛哥南方的首府、面向沙漠的门户,与北非和中东的众多城市一样,这座城市也包括新城市和被叫做“麦地那”的老城区两个部分。—古城麦地那的红— 老城区被包围在16千米长的红土围墙中,成型于11世纪中期,靠十四个各具特色的大拱门与外界沟通。在整个西方伊斯兰世界,老城曾长期担任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简直是伊斯兰文化发展进化的标准,从11世纪直到20世纪,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都在这里有所保存,马拉喀什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大多数都在这里。从古老的阿拉伯拱门进入老城区之后不远,就能看到一座两翼有塔楼掩护的大门,在各色商铺中突兀而出,高高的围墙夹杂着一条通道通向某个宫殿的入口,这座宫殿就是由“金苏丹”历时1/4个世纪建造的“无双宫”,但不幸的是,这座本该永世长存的奢华宫殿在17世纪末被破坏,另一位“铁血苏丹”为了建造自己在梅克内斯的新宫殿,从无双宫拆除了所有大理石、玛瑙、黄金、象牙以及珍贵的木材,拆除和运输这些东西就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看看当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装饰,到如今仅剩了废墟,还有非洲鹳在残墙断壁上做窝,心中不免有些唏嘘。以上两图转自百度图片,出处不详左图为无双宫,右图为库图比亚清真寺不远处就是库图比亚清真寺,宣礼塔高耸。据说当年修塔尖时,在黏土泥浆中拌入了很多香料,能散发香气,所以这塔又有了“香塔”的美名。马拉喀什的建筑都不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城里每个位置都能仰望这座宣礼塔。老城里的巴伊亚宫虽然不大,但很精美。这座豪宅于19世纪由当时的首相下令建造,也是当时摩洛哥实际掌权者的私人府邸,不是皇宫却胜似皇宫,并在后来成了苏丹妃子们的行宫,属于当时苏丹国大维齐尔的私人宫殿,据说,宫殿的名字是以首相最爱的妻子名字来命名,寓意着“智慧”,意为“智慧之宫”。开始时的宫殿占地约平方米,其中包括多个花园和众多的房间。而后经过多年的兴建,巴伊亚宫不断扩张,里面除了居住他的四位妻子和孩子外还有成百上千的仆人奴隶。如今的巴伊亚宫建筑群约有2万平方米,走进它就看到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庭院、花园、和数不清的套房。这里绝对是强迫症爱好者的天堂,它本身就以装饰而闻名,里面各种雕梁画栋。鉴于建造者本人的品味,巴伊亚宫在建造中大量的雇用了菲斯的工匠,院子地面有大理石铺就,房间地面采用菲斯昂贵的手工马赛克。从梁上木材到石膏的雕刻,从天花的绘制到马赛克的图案,无一不精致。抬头看房顶更是雕刻着各种几何图案和花卉图纹的雪松木天花板,这种房顶能够经受时间的侵蚀,并随着年沉日久逐渐变黑,这种黑色,与它下面精细的天然石膏雕刻的雪白色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每个庭院都有马赛克镶嵌的喷泉,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受到很多新贵的推崇,但却导致整栋建筑感觉略微缺乏新意,装饰繁复有余而略显灵感不足。巴伊亚宫与王室建筑相比,虽然少了一种金碧辉煌的奢华,但木雕着色普遍呈现出一种质朴感,穿过一个个庭院房间,天花板的彩绘、墙角的装饰、门上的浮雕,也都有一些特色。巴伊亚宫的铁门紧挨着红城的一条街道,附近有许多著名的商店,向游客展示摩洛哥建筑在整个历史中的传承,并悄悄地唤起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在红墙中穿行,一路窄巷曲折,但四通八达。窄小的巷子很安静,常会有慵懒的小猫蹲在一户人家门前花盆里打盹。宽点的巷子,临街有不少商铺,售卖各种当地的特产,铜灯、地毯、皮具、民族服饰和点心,偶尔单车的叮当作响,摩托车的呼驰而过,喧闹的人声中混杂些烟火气,勾勒出了市井生活。蜿蜒的小巷像是这座老城的血管,条条相连,通向城里最大的杰夫马纳广场。如果说红色的城市色调、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马拉喀什美丽的外表,那不眠广场怕是可以体现马拉喀什的灵魂,每个到马拉喀什的人回忆起马拉喀什的时候,广场一定会闪现在脑海里。随意漫步在广场上,穿梭在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广场中,每一段探秘路途都会恍似误入《天方夜谭》里的魔幻市集:身边的小贩热情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古老的乐声里藏着关于欢愉的符咒,苍老的杂耍艺人逗弄着嘶嘶吐信子的蛇招呼来往的游客,用笛子驱动眼镜蛇的表演,就如同进入了《阿拉丁》的世界;画海娜的妇女盯着人群,寻找潜在的顾客……摩肩接踵的人群穿行在千色万彩间,只有色彩是破空而来、泼天而至,纷涌似百川归海。 正午的广场并不十分热闹,随着太阳下山,华灯初上,广场上会愈加热闹起来,炊烟袅袅,渲染了渐渐昏暗的淡淡天光。人们慢慢汇集在这里,卖各色干果香料,各种鲜花,卖烤串儿、炸鱼、小吃,白水炖羊肉的,各色小贩早早就摆好摊位,挂起灯光开始招徕客人: 耍蛇的,卖艺的,跳肚皮舞的,说书的,算命的,耍猴儿的,各色人等也都拿出了绝活。穿着鲜艳的传统服装、挎着羊皮袋子的是卖水人;车上摆满了漂亮的石榴,大声吆喝着的是卖鲜榨果汁的;类似土耳其式的烧烤串其实是正宗的非洲风味,一口下去数种味道在嘴里爆炸开来,相较之下,经过了本土改良的蜗牛汤,几乎找不见法式料理的影子,显得有些暗黑,留给有胆的朋友。如果忽略小商小贩不厌其烦的纠缠,那么,这里处处可见精致的雕花和马赛克花纹,有着精美繁复花纹的盘子,有精雕细琢的灯具,有品种繁多的具有特色的鞋子。细细品味,会发现这里充斥着让人流连的异域风情,毛驴拖着货物从身边经过,身穿长袍的本地人熙来攘往,身在其中,既融入又抽离。而广场美食的王者桂冠,则属于羊肉。宗教的缘故,当地饮食中没有猪肉的影子,而这个空白让羊肉完全填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及当地的居民都围坐在周围,老板身后的大锅里,咕咕的冒着热气,羊肉汤的浓厚香气充斥着整个摊位,烤好的羊肉、卸下的羊头摆放在食客面前,烤至金黄的外皮上,油一点点的渗出来,反射着灯光形成一片片高亮区域,紧抓你的眼球,这种嗅觉与视觉的诱惑,就勾起了人的无限食欲。在广场的外围,一辆辆装饰精致漂亮的出租马车,挎着高大英俊的阿拉伯骏马,24小时等待生意。广场的四周都是有阳台的餐厅和咖啡厅,人们坐在这里,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广场上璀璨的灯光,烧烤的烟火、热闹和喧嚣一直持续到深夜,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的客人,神秘的广场都充满着异域的芬芳。—以蓝为基调的新城— 提到马拉喀什的著名景点,绕不开时装大师YvesSaintLaurent的这座花园。不同于整座城市的红,这里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反差到极致的蓝。大胆艳丽的蓝,艳而不俗,静谧而清凉,纯蓝色调中,偶尔会有一抹调皮的黄,蓝黄的对比很像理性思考与灵感涌现的碰撞,让整体气氛不会显得死寂。花园以“马约尔蓝”闻名于世,据说这种蓝色的颜料只能从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中提取,价格以克计,可谓价值连城。花园的第二位主人YvesSaintLaurent精心地修复了花园并以此得到灵感,经典的18号BleuMajorelle蓝色指甲油便由此而生。我想这样介绍它:在北非摩洛哥马拉喀什古老皇城的一隅,有一个色彩以马约尔蓝为底调的饱蘸着阳光与热情的梦——马约尔花园。让这座花园散发出如此气息的,有两位特别的人:马约尔花园的建造者,法国著名画家雅克马约尔。他从小生活在艺术和工匠氛围中,在父亲的工作室与画师、木器镶嵌工匠们在一起,木制艺术品的设计,很多是从植物生长的线条中获得启发,使得马约尔从小对植物就有着独特的敏感,享受着新艺术运动的熏陶。年在朋友的建议下,马约尔来到摩洛哥,抵达马拉喀什,这个绿洲城市的一切:阳光、色彩、丰富和热闹的传统市场,一下子把他迷住了,他年开始在这里生活,并完全沉醉于这里的各式声色光影之中。伊夫﹒圣﹒罗兰YveSaintLaurent,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时尚设计师之一,一手创办了同名品牌,缩写是YSL。年,这位设计师与传说中的同性伴侣皮埃尔﹒贝雷PierreBerge在马拉喀什发现了马约尔花园,立即买下了这个花园。之后将近30年的时间,每年春天,他们都会住进这里,或是度假,或是为了下一件设计寻求灵感,“多年来我总能充满了悦耳,花园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而我也经常梦见那独一无二的色彩”,他如是说。他的爱人皮埃尔﹒贝雷在他去世时说:“即使我们再也无法一起在花园里欣赏落日的余晖,再也无法在钟爱的艺术品前分享情感,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重逢在马拉喀什的棕榈林中。”说来很奇妙,在这样一个许多女士只能露眼睛或者仅仅是脸部的阿拉伯国家,纪念YveSaintLaurent和PierreBerge同性爱情誓言的地方竟然成为了当地最著名的王牌打卡地。信步于花园中,感叹除了舍夫沙万的蓝之外,这世间竟然还有如此这般艳丽无双却有纯粹深邃的蓝。花园并不以规模巨大、植物种类繁多为特色,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种群,并让它们以最美的形式组合起来,神秘的蓝和满园的仙人掌究竟谁才是主角,真的难分伯仲。小小的园子被高矮胖瘦各不同的仙人掌填满,别致的马约尔蓝喷泉小景、藤蔓庭廊及睡莲池塘,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看似不经意地组合在一起却灵动生趣,犹如一个顽皮小孩的秘密花园。阳光下的绿植欣欣向荣,传递着色彩的传奇,树影婆娑,流水淙淙,鸟鸣婉丽,在巨大的仙人掌旁静思,在青翠的藤蔓植物下漫步,在蓝色粉刷的背景之下踱步,在绿意盎然的回廊中莞尔一笑,不禁感慨,世间竟如此奇妙。午后到傍晚日落时分,游人少了些许,此时的光线也刚好,便慢慢地欣赏一草一木。要问这座花园有多得YSL先生的喜爱?他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里,与植物们一同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园中的别墅空间被划分为博物馆、画廊及精品商店,在里面可以搜罗到不少特别版的手工艺品、书籍、明信片。大概是为了方便游客休憩,园中专门辟出了一块cafe的区域,肆意生长的爬藤类植物如瀑布般垂下仿佛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把灼烈的阳光挡在了外面。斑驳的红砖搭配着异域风情的沙发座椅,时值午后三点,点一杯咖啡,搭配一块小小的蛋糕,翻看着刚买的YSL特别版纪念画册,法式风情幽幽地溢出了画面。—有多少诋毁,就有多少赞美— 来摩洛哥之前听说了她的各种好,也听说了各种坏。好在这里是一个与欧洲和东亚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在神秘而原始的非洲大陆北岸,有着伊斯兰教穆斯林国家的人文风土,有令人向往的撒哈拉沙漠;坏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游客坑骗严重、女性受到不平的待遇等等。在马拉喀什想找到安全感不太容易,并不是因为这里的人不好,恰恰相反,除了上前来要给带路要小费的小贩,遇到的人都很热心,即使语言不通,也能在手舞足蹈的交流中感受到对方的努力。可能因为当时还没有大批量的国人涌入,这里的商家也还没有很高的经验值,买东西往半价去砍,按着计算器较量两三个回合基本就会达成交易。景点门口的马车师傅们都很要好,受惊的马儿一起去安抚,上车的客人排队接待。所以可能真的是因为在这个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非洲,无法找到与之前相似的感受。对于这样的地方,很难知道如何去真正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不是一杯街角的咖啡,一次路边的闲聊,一顿传统的晚餐能达成的。深红色路面、朱砂色的土壤、卡其色的房屋,目力所及的大多是温暖的颜色,缀上棕榈树点点的绿,用这种明媚得近乎失衡的配色方法,是这座城市展现给我的它的蓬勃得快要燃烧起来的无限生机。 视觉上的震撼,加上心灵上的冲击,感觉远处的山都被灼成了淡淡的白。菲斯:《一千零一夜》中,梦境与现实的边界 舍夫沙万:山谷里的蓝色迷城,梦幻与跳脱,待我喝完这壶清甜的薄荷茶 陈瘦瘦的二三嘉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5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庆穿越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 下一篇文章: 首页绍兴嵊州锦城商业中心欢迎您官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