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大区,毗邻瑞士,汝拉高原丘陵起伏,一小镇隐于其中,倚在悬崖的臂弯里,漫延在卢河流淌的地方。那是奥尔南。

沿着河畔的弗雷迪耶街漫步,沿途是古朴雅致的房子,褐色的斜屋顶,精致的门窗,护窗板漆得色彩斑斓。老房子鳞次栉比,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花带。

从街巷欣赏奥尔南,还不足以领略它的美。那让人沉醉的柔情,飘荡在花朵绽放的桥上,藏在老房子临水的一侧,躲在伸向水面的阳台里,绕在水中坚固的石柱间,荡漾在倒影里,在轻舟泛起涟漪的瞬间。依山傍水的奥尔南,人们称其为“小威尼斯”。

大桥,卢河上的一座三孔石桥,它承载着奥尔南骄傲的记忆。桥的一端连着皮埃尔·韦尼埃街,那是为了纪念在年发明游标卡尺的奥尔南人——数学家皮埃尔·韦尼埃而命名的;桥的另一端,弗雷迪耶街五号,一栋十六世纪建造的老宅院在水畔摇曳生姿,那里有写实主义大师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童年时光,如今是库尔贝博物馆。

奥尔南给予库尔贝无限灵感,他曾离开故土去远游,但从未忘记定期返乡探访。他四十岁时又回到奥尔南,回到库尔贝家族宽阔的农场,在祖父的谷仓里建画室。人们在漫漫时光里追寻他的画,也沿着他的足迹追寻他画里的故乡。

我们在大桥遇到两个钓鱼的奥尔南人,他们用自由灵活的飞蝇钓法。绑好酷似蝇虫的羽毛钩,一手举着钓竿慢慢挥舞,一手从轮中扯出一段主线,那线有节奏地在空中画着圆圈,钓线飞得够远了,看似漫不经心的手又将钓竿微微向前一压,钓线缓缓落入水中,褐鳟鱼激动地捕食假扮的蝇虫,可怜的家伙上钩了。那个高个子奥尔南人叫卢多,他说,卢河是野生褐鳟鱼的天堂,河水清澈见底,水流平缓,但是想盯上它们并不容易,那模样就跟遍布水中的石头一样,难以分清。

那兴桥守在小镇东面,迎着向西流去的卢河。古老的双孔石桥简洁而粗糙,石块间的缝隙仍依稀可见,一横一竖宛若石桥的絮语。那兴桥有奥尔南最悠远的记忆,是小镇最老的桥,洪水曾把它冲垮,在十七世纪初被重建。

步桥是奥尔南的桥中最小巧的一座,狭窄而轻盈。瘦长的步桥两侧,在绿色的栏杆旁,白色花盆一个连着一个,开满天竺葵和牵牛花。站在桥上看风景,瞧着水中的鸭子悠闲地游荡,清风徐来,花朵摇晃着灿烂的、羞答答的脸。

高高耸立的圣母山岩石是奥尔南的屏障,仿佛山峦缀着玉带,在镇上任何一个地方抬头都能望见它。圣母山岩石在库尔贝的画作《奥尔南的葬礼》中是巍峨冷峻的,眼前的岩石依然如此。

岩石的尽头,悬崖上的村庄宁静安逸,几栋别致的小屋在峭壁上俯瞰着奥尔南。在遥远的十三世纪,那里曾有勃艮第伯爵雄伟的城堡。十七世纪时,数学家兼军事工程师皮埃尔·韦尼埃还当过城堡的首领呢,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驻守城堡。彼时的奥尔南,连同奥尔南所在的勃艮第伯国都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后来,哈布斯堡王朝将勃艮第伯国割让给法兰西王国,那已是韦尼埃去世四十年之后的事了。几经战乱,昔日虎踞龙蟠的奥尔南城堡早已灰飞烟灭。顺着卢河西行,渐渐远离迷人的小威尼斯,步入峰峦耸翠之境。我们遇见四匹马。其中一匹成年马和两只小马驹的额头上都有形似橡树叶的白斑,兴许是亲密的一家子。安静的一家原本在吃草,对打扰它们午餐的不速之客不仅没有生气还默默地跟在我们后面慢慢地走了好长一段路,在一条极狭的通往森林深处的小径前,它们掉头回去了。山栖谷饮的朋友仿佛陪伴迷途的我们走出那片山间草场,找到去往深谷的路。

石桥恍如通幽小径,隐秘的峡谷伸出茂密的手掌,摩挲着十三个桥洞。桥下,布莱梅河静静流淌,蜿蜒曲折,在沟壑跳跃成瀑布,漫过嶙峋的岩石,流入卢河。

小村庄掩映在林中,白墙棕顶的屋子散落在河边。远离尘嚣的山谷仿佛拥有永恒的静谧。若是在夜里,抬头看清澈的星空,会是怎样的璀璨浩瀚?

奥尔南山谷曾有一位著名的闯入者。

年7月11日晚上,村民们听到巨大的爆炸与啸叫声,一时间草木震动,山鸣谷应,人们以为普鲁士的炮弹打过来了。闯入者是一块鼠灰色的陨石,把地面砸了一个深坑。人们把六公斤重的天外来客送到库尔贝那里,应地质学家儒勒·马尔库的要求,大画家把陨石带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奥尔南陨石是一种碳质球粒陨石,有相同特征的陨石群以它命名。

从卢河涓涓的源头聊到一颗碳质球粒陨石的宇宙旅行,念天地之悠悠。

七月骄阳似火,山中有树荫处尚且凉爽,没有树枝庇护的草场,小径被烤得滚烫,燋金流石。时而沐浴清风,时而裹着闷热,我们在山谷中的探索妙趣横生,虽未饱览千山万壑,早已沉醉在“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山川之美。

一回到小镇,我们便换上泳衣踏进卢河,要游到对岸去。岸边是圣洛朗教堂,高高的钟楼托着尖顶。教堂背后,是壁立千仞的岩石,可望不可即。

回想在奥尔南的时光,小威尼斯,悬崖边的房子,马驹,库尔贝的足迹,褐鳟鱼,陨石降落的山谷,巉岩林立……这一切都如梦似幻。只有卢河的水是真真切切的,三伏天亦冰冷刺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