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年首次执政后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将印度洋视为优先方向,并在国内推动相应的涉印度洋机构改革,如新设海洋事务局、印度洋地区司以及将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纳入印度的邻国范畴等。五年以来,印度通过高层互访、经济援助、军事设施建设和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强了同印度洋国家的相互联系,扩大了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年,成功连任的莫迪首次出访选择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并在多个场合强调“邻国优先”(NeighbourFirst)和“地区同安共荣”(SecurityandGrowthforallintheRegion,SAGAR)等概念,表明莫迪政府将延续其印度洋政策,继续强化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本文拟对莫迪政府经略印度洋的主要政策理念进行梳理,分析其推进路径和成效,以期全面把握莫迪政府的印度洋政策及其发展前景。

超链接

二、推进路径

莫迪政府为践行上述印度洋安全理念,一方面从自身出发提升印度的海上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外交和经济外交,深化印度与其它域内外国家在印度洋的军事和经济伙伴关系。

1

提升印度海上军事实力

为实现经略印度洋的宏伟目标,印度正在建设一支以航母为中心,以战略核潜艇为重点,以先进水面舰艇和常规动力潜艇为主战力量的蓝水海军。印度海军目前约有艘军舰,架飞机和17艘潜艇。年4月,印度海军高级指挥官会议审定,印度海军的发展目标是到年拥有艘军舰、架飞机和24艘潜艇,同时在作战、后勤及其他关键领域引入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1但这一计划随后因军费预算有限有所调整。暂且不论其计划调整或进展如何,印度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成为印度洋地区的“主宰者”和世界舞台的重要“玩家”。

在海军装备现代化方面。印度海军一方面在“印度制造”的支持下自力更生,推动军事系统的本土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美俄等国的防务合作,扩大军备来源,但合作模式已由过去简单的买卖关系逐渐向共同研发转变。在本土化研发与对外采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下,国产航母、新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等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印度海军现代化主要项目有:“维克兰”号(INSVikrant)航母、P-15B级驱逐舰、P-17A级隐形护卫舰、海上巡逻舰、P28ASW轻型护卫舰、“鲉鱼级”常规动力潜艇和MH-60R型海鹰特种反潜直升机等。2第一艘国产航母(IAC-1)“维克兰”号航母接近海试,预计年交付海军3,第二艘国产航母(IAC-2)“维沙尔”号(INSVishal)已在概念讨论阶段。仅年,印度海军就有多艘舰艇下水:4月,海军第3艘P-15B级导弹驱逐舰“英帕尔”(Imphal)号成功下水;9月,海军P-17A型护卫舰首舰“尼尔吉里”(Nilgiri)号在孟买马扎冈造船厂(MazagonDockLtd,MDL)下水;9月,海军第二艘鲉鱼级潜艇“卡汉德里”(Khanderi)在孟买服役。4

在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印度海军也在进一步转型升级,根据地区安全形势演变和印度海军的经费预算调整装备发展的优先次序,以使海上安全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印度的方向发展。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Rawat)表示,印度要根据“维克兰”号航母服役后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建造第三艘航母,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潜艇部队和发展海外军事基地。年底,印度海军向议会提交报告,计划与私营工业部门在本国建造18艘常规潜艇和6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并将对6艘老旧潜艇进行升级改装,以保证潜艇部队作战能力。5印度向来重视航母建设,力求在东西两岸保证双航母部署,此次调整既是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壁垒,也预示着印度军改进入新阶段,未来将根据战略需要,发展非对称性海洋力量。

近年来,印度也逐步加强在大陆东西两侧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AndamanandNicobarIslands)和拉克沙群岛(LakshadweepIslands)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印度大陆东西两侧的群岛战略位置重要,加强在诸岛上的力量部署一方面便于印度维护专属经济区安全和海上交通线安全,与印度本土海岸安全相互策应,另一方面便于监视印度洋关键海上通道情况,以便在必要时快速调动军事力量,扩大印度在东西印度洋的战略存在。截至目前,印度海军在上述两群岛共设有10个军事基地。拉克沙代夫群岛共有36个小岛,印度海军在卡瓦拉蒂岛(Kavaratti)设有一个军事基地,海岸警卫队在该岛设有一个地区总部。印还在比德拉岛(Bitra)、安德罗特岛(Androth)和米尼科伊岛(Minicoy)上驻有海军支队(NAVDET),在阿格蒂岛(Agatti)拥有一条军商两用跑道,目前可供道尼尔(Dornier)等海上侦察机使用。6东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莫迪政府布局的重点。年5月,印度海军启用第三个航空基地“科哈萨”(INSKohassa),该基地位于布莱尔港以北约公里处,未来还将进行跑道升级,由目前的米延长到0米,便于战斗机和远程侦察机起降。7从近年来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周边安全态势和印度的密集军事行动来看,印度未来将在此区域部署更多军力和装备系统。

2

深化印度洋伙伴关系

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地缘战略性近年持续提升,印度洋地区的传统安全格局也更为复杂。综合表现为传统域外大国的强势回归、域内强国群体性崛起以及周边关键性小国战略作用攀升等。对正在崛起的印度而言,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国家安全依赖于海洋屏障,未来的战略拓展方向也限于深海远洋,因此,主导印度洋是印度历届政府的一贯主张。莫迪执政后,更是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外交的优先方向,加速推进与域内外海洋国家在印度洋的伙伴关系。印度的长远目标是建立新的印度洋安全结构,确立印度的主导地位,然而目前美国在该区域仍占主导地位,加之中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周边国家海洋影响力的日益上升,对印度来说,发展伙伴关系是一种无奈却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印度一方面借构建与美国等大国的伙伴关系,制约中国等周边海洋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深化与印度洋关键小国的伙伴关系,扩大印度的海外军事部署,塑造良性有利的海洋安全环境,提升印度的地区认同感和影响力。

莫迪政府主要通过政治互动、政策引领和海军外交三方面构建印度洋伙伴关系。莫迪总理年首次执政后就开启了对印度洋岛国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的历史性访问,签署了相关军事和经济协议。年再次执政的莫迪邀请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ESTEC)成员国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和毛里求斯领导人出席就职典礼,就职后首访地选择印度洋国家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此外,自年以来,莫迪总理完成了对阿联酋、沙特、伊朗、卡塔尔等海湾国家,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等东非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的访问,很多国家都是历时多年后印度总理首访。通过总理访问以及回访,印度与上述国家签订了一系列防务和经济合作协定,升级了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而在政策引领方面,莫迪政府通过“东向行动”政策扩大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通过“西联”政策布控西印度洋地区,通过“连接中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存在,通过“南进”战略主导印度洋。8可见,莫迪政府通过高层互动与政策指导相互配合,正在构建以南亚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海洋伙伴圈,着力提升印度的地区话语权和领导力。

海军外交是印度构筑印度洋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海军几乎遍访印度洋国家。西印度洋和东非是印度海军访问的重点区域。年4月15日到5月23日,印度西部舰队“孟买”(Mumbai)号和“特里坎德”(Trikand)访问南印度洋国家塞舌尔、毛里求斯、留尼旺、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9月4日到10月29日,印度西部舰队“塔卡什”号(Tarkash)和“加尔各答”号(Kolkata)完成了对肯尼亚、莫桑比克、南非和马达加斯加的访问,并参加了在南非海军基地西蒙斯镇(SimonsTown)举办的第六届IBSAMAR(IBSAMAR-VI)多国海军海上演习行动。9同时,印度海军东部舰队在印度洋东部的活动也日渐频繁,年8月到11月,由“萨亚德里”号(Sahyadri)和“凯坦”号(Kiltan)组成的东部舰队编队访问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国。10其次,印度已与域内外国家形成常态化的双边、多边演习机制。在双边层面,主要有印美“马拉巴尔”(Malabar)、印俄“因陀罗”(Indra)、印法“伐楼那”(Varuna)、印英“康坎”(Konkan)、印澳演习(AUSINDEX)、印新演习(SIMBEX)、印斯演习(SLINEX)、印缅演习(IMNEX)等,在多边层面有“米兰”(Milan)和“多斯蒂”(Dosti)等。最后,印度海军也在人道主义援助和防灾救灾、联合巡航、反海盗等方面积极行动,进一步密切了与相关国家的海上合作关系。

此外,印度与其他印度洋沿岸国家签署后勤协议,获准使用他国军事设施,这是印度深化海洋伙伴关系的积极成果,反过来也将进一步促进双方海上关系的发展。年与美国签署的《后勤交流备忘协定》规定双方军队可使用对方军事基地进行补给和休整。11从这个角度来讲,印度未来有望使用位于吉布提和迪戈加西亚岛的美国海军基地。年,印度与新加坡签署海军合作协议,允许印度军舰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进行燃料补给、设备维修等活动。年,印度与法国签署了《武装部队相互提供后勤支持协议》和《机密或受保护信息交流和相互保护协议》,印度海军得以获准进入法国海外军事基地留尼汪岛。12近期,印度与澳大利亚签署了《后勤共同支持协议》(MLSA),允许双方进入对方军事基地以及提供后勤指出。13据称,印度目前正在与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协商签署类似协议。对印度而言,获准使用印度洋区域内他国军事设施意义重大,印度不仅可以得到他国的战略物资补给、医疗援助以及设施维修保养等后勤保障,拓展其海军在印度洋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也将极大地提高印度与其他国家协同作战、军事融合以及应对海上危机的能力,从而为印度深化印度洋伙伴关系提供更大的空间。

3

强化印度洋海域态势感知

莫迪执政后更加重视培养海域态势感知意识(MaritimeDomainAwareness,MDA),致力于建设多国参与的印度洋地区信息融合中心(InformationFusionCentre,IFC-IOR)和信息管理分析中心(InformationalManagementAnalysisCentre,IMACIMAC),构建沿海监视雷达系统(CoastalSurveillanceRadarSystem,CSRS),以全面掌控印度洋安全态势,构建印度洋联合作战框架。印度海军新版战略强调,海域感知是海上安全的关键要求,也是遏制敌人并保持战略优势的重要工具。14海域感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对所有行动者(无论是友好的、敌对的还是中立的)和所有方面(海上、海上和海底)的立场和意图的认知。15这一概念的发展主要基于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网络空间技术和精准识别技术进行情报收集、分析和共享,最终建立水下、水面和空中“多位一体”,覆盖近海、远海和区域海洋的态势感知系统。在国家层面,莫迪政府设立了国家海域态势感知项目(NMDA),成立了国家海事管理局(NMA),用于协调海军、海岸警卫队、情报部门、内政部、航运部、各邦政府以及渔业部门等多个机构的行动,制定统一有效的海洋政策,维护印度海洋安全。16

在海域态势感知这一总体规划下,莫迪政府年12月在首都辖区的古尔冈(Gurgaon)成立了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IFC-IOR),该中心的任务是超越双边关系,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实时共享印度洋上“白色航运”情报信息。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和早前成立的信息管理分析中心(IMAC)相互协调,后者由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共同管理,其具体任务是通过使用天基和地面传感器以及其他海军资源获取的数据跟踪印度海岸附近的渔船和商用船舶,提高印度对国家海域的认识。基于各伙伴国的共识,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将印度洋区域的安全威胁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海盗/海上抢劫/海上盗窃、海上恐怖主义、违禁走私、非法移民、非法捕捞和海上意外等。截至目前,印度已经与22个国家和1个国际机构(虚拟区域海上交流中心,VRMTC)签署了信息交换协议,已向参与伙伴国法国和新加坡派驻了联络官。17印度海军是该项目最主要参与者,负责中心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印度海军在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jd/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