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知不觉已经开学两周啦!虽然暑假已经过去,但学小交暑假组织的自由行给同学们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什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报名寒假自由行了?先别急,今天就让学小交带你回顾一下寒假法意瑞三国的自由行,看看同学们都是怎么说的~

刘炜东

如何学习建筑?如何认识建筑?如何设计建筑?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我,可能也困扰着许许多多学习建筑学的人。但正如古语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万卷书暂时没法解决自己的疑惑,那何不行万里路,找找出口?

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法瑞意自由行。此前,我从未出过国,这次旅行,不仅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知,也同时开阔了眼界。许多曾经只能在书本、网络、乃至大脑思绪中存在的景象,竟然真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巴黎的曼妙,山谷的幽邃,地中海的浩瀚,摩纳哥的富饶,锡耶纳的古朴,罗马的转角遇到美。

然而,在那些名景点之外,更让我感到动容的,是近距离接触那些“传说中”的大师们的作品。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拉图雷特修道院,柯布西耶、扎哈·哈迪德、妹岛和世。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师,体会大师作品,才是此行最大的意义所在。

犹记得,在出行前,清华建筑的范路老师对柯布西耶及其高级的秩序逻辑进行了讲解。知识很丰富,却因为自己水平和知识的欠缺,听得一知半解,几乎处于懵的状态。而当真正走进那些建筑,才能更真实而深入地感受建筑,领悟秩序。行万里路,对于建筑学的学习的一处显而易见,哪怕无法去参透背后的逻辑,仅仅是看看那些大师的精妙设计,照猫画虎,对自己以后的学习、设计,想必也是大有裨益。

而除了景点、大师作品之外,本次自由行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住的一个个或高档或普通的酒店。她们无一例外,都各有各的风采,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酒店成了我们另一个不易发现的学习场所。高档酒店的体验与设计,乡间旅店的环境,都美妙绝伦。

旅行最后是圆满结束了,而且让人回味无穷。建筑的知识和老师的教诲也余音绕梁。但自己真正在这其中提升了多少,其实到头来也不重要了。自己体会了,努力领悟参透了,够了。即便自己真的一窍不通,就当来寻找快乐了吧。至于开头的三个问题,我仍然不会回答,但我行了万里路,必定在寻求答案的路上前进了万里。

李堃

通过这次法瑞意自由行,在观看了众多大师的作品后,我对空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果说建筑师是调酒师,那建筑就像容器,光线是最妙的佐料,空间则是那香甜四溢的酒。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配方,但是基本的原则却永恒不变。

最开始,人类的祖先用木,草等围合出遮风避雨的最基本的空间,之后随着文明与经济的发展,空间的功能与内涵逐渐丰富。建筑不再是空间的外壳,更多成为了空间的背景,抑或空间的一道分隔。

建筑的空间构型,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支撑与控制,却又处处体现着建筑师的个性。

郭子薇

第一次带着建筑学习的目的去旅行,感觉还是挺奇妙的。当亲眼见到生活中大家时常讨论的大师案例,游走在建筑里的不同空间,和同学一起寻找设计的细微之处时,才更能体会到这些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个暑假欧洲炎热,每天都得顶着大太阳去找计划中的建筑,范路老师细心讲解,同学之间互相打趣、一起玩一起学习,也是一份很难忘的回忆~

杨昕璇

对于经典建筑,现场体验所得远比单纯考察资料多。并且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建筑的细节逻辑与魅力,才能真正了解不同地域建筑的历史、社会语境。在范路老师的指导与同学们的启发下,我在本次建筑旅行中逐渐慢慢理解曾经觉得是不是已经无用的建筑空间营造与鉴赏建筑作品的切入点,受益良多。而在旅程中对于欧洲城市文化的体验与浸染也非常令人愉快,是我会长久回味的。

.7.25于朗香教堂

赵心月

此次自由行所遇见的建筑,几乎都是些熟面孔。但是,也正是因为那样的熟悉,才会对它们的伟大感受至深。

看过一座建筑,与沉浸于一座建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徜徉在纳沃纳广场,凝视着万神庙的顶光,攀登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还是穿行于萨伏伊别墅的房间,沉思在朗香教堂的圣光,触摸着拉图雷特修道院粗粝的混凝土墙——那样的激动,那样的震撼,那样的启迪,是任何表现形式所无可替代的。

杨沁丰

去了一趟欧洲,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当和别人讨论什么去过的建筑的时候,立马说欸我去过,然后翻相册hhh不过很多建筑确实在实地感受,在代入一些实地的条件的时候,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在范路老师讲解的柯布西耶建筑中,也对柯布西耶和他的经典建筑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彭力夫

如果你问我,自由行你去看了什么?我会回答,朗香教堂里的光影斑驳、马赛港口的碧波云霞、佛罗伦萨的落日余晖,还有萨伏伊别墅、圣母百花大教堂、vitra园区……

如果你问我,自由行你收获了什么?我会回答,柯布一生对轴线思想的贯彻、安藤忠雄对东方禅意的诠释、扎哈对空间里每一根线条的执着,还有拉维莱特公园的“点线面”……

如果你问我,自由行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回答,是同行的快乐!

王嘉伟

走这趟旅行之前,我对柯布西耶的感觉是非常平面化的,无非是记住一些重要的理论关键词,设计特点,还有红蓝尺等等,并且深深疑惑它们如何成为萨伏依别墅和朗香教堂。但他们的的确确从法国和瑞士的土地上长出来了。当我走进去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分析,而是完全感性化的,被惊奇,被震撼,被引导。他做的太好了。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就是仿佛柯布在画设计草图时,已经预见到几十年后的我会走进来,成为它的一份子,又能在其间产生一点儿微妙的交流。这是书上的再详尽的词汇都不能赋予我的微妙。或许建筑正应当被这样认识。

沈民智

有位学长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原则——整体优于细节。

以及最近在一位老师的朋友圈中看到一段话:类型学的要点在于传承与进化,对建筑来说,其原型必定也是建筑。一个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优化和超越了原型。如果一个作品声称其原型来自土豆、岩石或雪花,那它等于放弃了前人在这一类型所做的所有积累,重新回到了原点。当然这样做也不失为一种形式创新的途径,但和类型学无关:它对该类型的进化没有贡献。

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回忆起在欧洲游学的这几天,突然觉得它们与这两段话建立了联系。

在某些时候、某些场所,在被要求“欣赏”一些建筑的时候,我常常会毫无感觉,就像是在正午的烈日下坐在荷塘月色边,努力地想进入朱自清先生的状态却无法办到。然而在面对柯布西耶的作品时,我不需要努力就能够进入欣赏的状态。

建筑是一个有源流的东西。柯布西耶从来就不是一个离经叛道者,正如《走向新建筑》其实应该翻译为《走向一种建筑》。柯布在其作品中的空间操作,可以追溯到古典秩序的源头。所谓“不需要努力就能够欣赏”,是因为他的创作就是我们一直熟知的“建筑”,而不是“土豆”、“岩石”或“雪花”。

在巴黎、锡耶纳、热那亚还有罗马这些城市,感受到那种源流恒久不息的控制。每一座建筑、每一根柱子、每一个装饰,乃至每一块石头,它们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细节服从整体的秩序。而这个秩序并不是建筑师为了某一个项目而临时制造的,它是源流中自然涌现的。

另一位老师曾这么感慨过,这是一个属于网红建筑的时代。在这一次游学中我也感到了这种无奈。因为现在建筑师们有了太多的手段、太多的经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用新颖的方式巧妙地解决问题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解决问题”似乎成为了他们考虑的唯一问题——他们陶醉于“解决了问题”,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有更高层次的奉献。而在解决问题之外,可能有另一批建筑师,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更高层次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创造了秩序。然而我个人并不愿意承认这种秩序。它们往往是为了某个项目临时想出的说辞,浮于表面,且无根可寻。

也因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优秀建筑的诞生有多么困难,又或者说,多么需要机缘巧合。举个例子,在中国广大乡村中选择一个小村落,可能都要比鸟巢更动人。在这个比较中,我们会看到整体优于细节,会看到源流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仅仅是我个人的游学感受,因为不想让它看起来太无聊,所以没有对任何一个参观过的建筑做具体评价。

以及向柯布西耶致敬,日后必然再次拜访的!

孙叶

拉维莱特公园——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网格状的红盒子很好的平均了场地。比这些红色装饰更精彩的大概就是小园里人的活动,一路感叹他们的生活太悠闲太惬意太浪漫,大量溜娃设施让人梦回童年。

谭浩然

这次自由行我是抱着“放松地感受”的想象报名参加的,毕竟在学期里什么都乱想又想不出来,像八建八三的彩绳一样,没点时间是理不出来的,事实上体验也很棒,吃到了范老师实名推荐的冰淇淋,看到了超级美丽的河、海、岸、山,巴黎街道上骑摩托的帅哥(主要还是不管谁在文化遗产里骑摩托都很帅),还有在铁塔下凫水的地球人。当然城市也很好看,有动的行人和静的雕塑,“城市客厅”广场,弗洛伦萨鳞次栉比的民居和构成天际线的著名地标,罗马的教堂教堂教堂。

说起对建筑学习的感悟的话,十天里陪着小柯布离开家乡并成为偶像,不敢说理解了多少,每一点发现又是一个线头,但可以说柯布的配色现场看真的很少女,很愉悦!去的当代的建筑感觉更个性,更容易理解。在十天里集中去对比古代现代和当代的东西,建筑和非建筑的东西,可能最大的帮助还是会让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其实感觉最有趣的还是拉维莱特公园旁边的一片儿童活动场,或许是因为那里把生活设计得太有趣了吧。

朱芷萱

这次自由行是我第一次来到欧洲,一切都是新奇的,建筑、环境、人群都不同于国内。

而在范路老师带领下的柯布西耶建筑之旅,则真真切切地带给我建筑观上的思考,原本书本上固化的平面图,以鲜活的、实体的、可触碰的方式呈现在面前,带来的震撼远不是他人几片游记、分析文章说得清的。

建筑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柯布的宗教建筑,朗香教堂、拉图雷特修道院、圣皮埃尔教堂。因为之前几乎没有参观过教堂建筑,所以很难以对比的方式去讲述这三个建筑,下面大多为自己浅薄的感受哈!

教堂塑造的氛围,行走其中的崇高感,细节的惊喜趣味都让人沉醉其中,三个教堂宗教性的塑造高度我认为是不分伯仲的,但最终呈现给人的感受又完全不同,用我不太准确的语汇形容的话,也许,朗香是藏匿在山野草坪上的宁静、拉图雷特是植根于土地向天空生长的坚实,圣皮埃尔是以轻盈姿态飘飘然于小镇的星空诉说者......

再分享一些旅行中有趣的细节吧!

请允许我称柯布西耶基金会的坡道为“大滑梯”!(划掉),毕竟那个坡度也太大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当然get到柯布的这么做的概念后也无所谓坡度,整个建筑的尺度、流线都是相当舒适的(棒!

还有在相机里的超可爱狗狗!

(其实还有好多动物,什么在圣彼得大教堂排队时拍到的起飞的鸟、怎么追着跑都懒得飞的鸽子......国外的sd动物真的有趣x

罗马诡异的树??!

埃菲尔铁塔对面的公园(水真的好玩!

周翔峰

前往法意之前,我对欧陆建筑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课堂的讲义和书本的字里行间,以及去年在西班牙的绿野中和希腊的海岸上所捡拾的只言片语。这一次有机会拜访欧洲文化的核心区,从北至南,粗识法国结构理性建筑和意大利古典建筑之美,方使我对西方建筑渊源的梳理有了更清晰的头绪。成行前和旅途上一直听范路老师对柯布空间操作、经验和秩序的关系等学术问题娓娓道来,理性地讲,确实是专业知识上的大裨益,但实地踏入经典建筑以后,现场感所呈现的复杂性才真正令人感喟。一路下来,我只能不免俗地总结道:即使朗香教堂和马赛公寓等建筑平日里已经耳熟能详,但那种诞生于一刻一地,由真实五感所获取的建筑氛围,以及酝酿这种氛围的平面排布、剖面构造、尺度把控、采光设计和复杂度的整合,或许只有在当时当地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欧陆巡礼一回,除了在建筑空间手法上有了更深刻的看法,更令我警醒的是,目前自己对建筑结构和构造设计的







































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