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视域下的世界口腔健康日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OralHealthDay)。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牙痛史,可以说,口腔疾病是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口腔医学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多年前。 《诗经》中形容美人不提眉眼先说牙齿,“齿如瓠犀”,说女孩子的牙齿像瓠瓜的籽一样,洁白而整齐,之后再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见有一口漂亮的牙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李贺的《将进酒》中写“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不着重墨描绘女郎的歌声,而是让人从“皓齿”感受悦耳的歌喉。《华严经·净行品》云:“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嚼杨柳枝,不仅可以净齿,还可以净心。 如果口腔健康出了问题,带来的麻烦也不可小觑。明朝的名臣吴俨曾因为牙疼,写诗道:“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白居易《齿落辞》、韩愈的《落齿》都是从感慨牙齿不再健康出发,进而体味到人生百态。如果他们年轻时注意护齿,到老了是否就能少一点烦恼呢。 1.传说和历史中的口腔健康叙事 你见过手里举着一把大老虎钳子站在芍药花丛中的女神吗?她就是“牙痛女神”——圣阿波罗尼亚(SaintApollonia)。中世纪时人们相信芍药花种子可以帮助孩子长牙,于是把芍药花种穿成串,让正在长牙的宝宝咀嚼。至今在南德地区还有人们把芍药花种子称作“阿波罗尼亚籽儿”。因此,画中的圣阿波罗尼亚常被芍药花环绕。在流传至今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中,圣阿波罗尼亚总是手持一把拔牙钳,上面通常还会夹着一颗牙。有时候,她也手执殉教者棕榈叶,头戴桂冠。大约从中世纪开始,人们就会在牙痛的时候向她祷告。 成书于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埃德温·史密斯莎草纸(EdwinSmithPapyrus)记录了早至公元前年以前治疗牙科疾病的几个例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古罗马医学作家凯尔苏斯(CorneliusCelsus)都写过关于牙科的文章。在古埃及,赫赛-雷(Hesi-Re)是第一个被称为“牙医”(dentist;最伟大的牙齿)的人。 生活在庞贝古城的罗马人,受惠于低糖的地中海式饮食习惯以及火山附近高浓度的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健康牙齿。从中世纪到18世纪,牙科仍没有成为一种职业,牙科手术由理发师、巡回演出的戏班和其他江湖术士操手,被称作(toothpuller,arracheursdedents),他们通常帮患者拔牙以缓解疼痛。然而,十七世纪末开始海外殖民地的大量种植甘蔗制糖让欧洲人的食糖量大大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高糖分摄入导致的全民牙痛推动了牙科这一医学边缘分支逐渐成为独立学科[1]。 牙医出身的医学史学者罗杰·金恩(RogerKing)在年出版的《造就牙医》(TheMakingoftheDentiste,c.-)一书指出,法国的外科发展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法国在年订定的《外科法》认为牙齿问题也是外科的一部分,在这部法规中开始对牙医职业进行规范,并首次使用“牙齿专家”(expertspourlesdents)一词专门指代处理牙齿问题的外科医师助手。法规一方面显示治疗牙齿是外科的边缘分支,由地位较低的外科医生助手处理;另一方面,却也显示法国外科已把牙齿问题当作正规医学的一部分,而不是由理发师去处理。 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福沙尔(PierreFauchard)因提倡使用假牙并出版《牙外科医生》(TheSurgeonDentist,aTreatiseonTeeth,)而成为“现代牙科之父”(FatherofModernDentistry)。《牙外科医生》是第一部关于牙科学的专著,被誉为现代牙科的奠基之作,它标志着现代牙科学的开端。牙科也随之成为医学的首个专门学科。 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历史学教授科林·琼斯(ColinJones)所著的《十八世纪巴黎拔牙故事》(PullingTeethinEighteenthCenturyParis,)里的拔牙师“大托马斯”(leGrandThomas)以强健的拔牙臂力和夸张的服饰举止著称,号称“医者之王”,被当时的民族视为了不起的伟人。书中对他的出场有这样一段描述: “人们老远就认出他来。他高昂着头,稳坐在一辆铁制大马车上……,信徒将他团团围住;牙痛似乎在他脚下终止。狂热的仰慕者像无尽的洪水,簇拥着他,仰望着他,恳求得到他的治疗,而其他医生被挤到旁边的人行道上,只能对他充满嫉妒和愤怒。” 事实上,大托马斯曾在巴黎医院(H?telDieu)受过外科训练,家中四处可见各种外科著作藏书。 口腔医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故事,如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牙齿最烂的总统,死后常被作为典型案例,见于牙科教科书中。现代牙科史学者认为,总统年幼时治疗天花和疟疾所服药物中含的氧化汞是罪魁祸首。在十八、九世纪,牙齿移植就开始盛行,这使得华盛顿有机会获得各种移植的牙齿。英国插画家罗兰德森(ThomasRowlandson,–)有一副名为《牙齿移植》(TransplantationofTeeth,)的插画描绘穷人将牙卖给贵族的一幕。 在这样的狂热需求下,欧洲出现了“猎牙者”(toothhunter)、“战争牙”和“滑铁卢牙”(WaterlooTeeth)等现象。猎牙者从死者,尤其是战争中死去的年轻人嘴里撬出牙齿,卖给需要移植牙齿的人。年,外科医师训练出身的巴黎牙医谢蒙(NicolasBuboisdeChémant)发明瓷制假牙(porcelainteeth),也就是所谓的“不朽之牙”(IncorruptibleTeeth)。 2.经典文学中的口腔健康叙事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牙疼》的散文,记录了他对牙齿疾病和牙医职业的看法。在没有去看牙医之前,汪曾祺先生对牙医保留着小时候的印象——“以一串血渍淋漓的(我小时疑心是从死人口里拔下来的)特别长大牙齿作招牌的江湖郎中”。成人后也一直认为牙医的素养要比其他医生差,没有内科医生和其他外科医生那么有风度。在他的想象中,牙医一般都很老朽,有一次有人介绍他去看一位年轻的修女牙医,但不凑巧没见着。虽然对牙医充满好奇与想象,但总体而言,“牙医生我总还以为不要学问,就动动家伙,是一种手艺人。” 有一天,牙痛成疾的汪曾祺先生终于去看牙医,“正式做了个牙齿病人”,但牙医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老,而是一位看起来还像“孩子”的小伙子,“简直似乎比我还年轻些”。年轻人总是让人感觉没那么可靠,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先生一定心里在打鼓,究竟要把自己的牙交给这么一个年轻人吗?但是,先生在牙医的候诊室里发现了放在牙科工具旁的一本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AndréGide,-)的随笔诗集《地粮》(TheFruitsoftheEarth),瞬间对牙医产生好感,认为“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心情轻松,不知不觉就完成本该痛苦的牙齿治疗。 汪曾祺先生的这个故事其实很有代表性,一方面阐明了大众对牙医既恐惧又不以为然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位有文学素养的牙医对于患者来说多么有自然的亲和力,让汪曾祺先生一度有“跟他谈纪德的《地粮》对于病人的影响”的冲动。事实上,除了汪曾祺的《牙疼》,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经典作品对牙科发展历史、牙医形象或牙病患者都有生动细致的描述。据说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对牙医抱有恐惧心理,一方面因为文学作品中牙医的血腥和残暴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现实中的牙医的机器化和去人文化的形象。 在雨果的现实主义小说《悲惨世界》(LesMisérables,)里,女主角珂赛特(Cosette)的母亲芳汀(Fantine)有着雪白的皮肤、美丽的金发和洁白的牙齿。故事设定在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开始到之后的十几年,正是最流行从真人嘴里拔牙移植到贵族和有钱人嘴里的时代。芳汀因生活所迫沦为卖牙者,为了女儿的生存,卖掉了自己的两颗门牙。由于当时猎牙者大量从阵亡的年轻士兵口中攫取所谓的“滑铁卢牙”,活人嘴里的牙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因而芳汀卖牙并没有赶上好的市场行情。假如在拿破仑战争之前,她的牙可以卖出两倍以上的好价钱。《悲惨世界》里这些关于牙的描述正是当时牙科发展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这发生在《牙齿移植》这副画作之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选择了牙医作为它们的主要人物(之一)。例如,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诺里斯(FrankNorris)的《麦克提格》(McTeague:AStoryofSanFrancisco,)[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Grass)的《局部麻醉》(LocalAnaesthetic,)、捷克小说家、剧作家伊凡·克里玛(IvanKlima)的《没有圣徒和天使》(NoSaintsorAngels,),英国家喻户晓的插画家托尼·罗斯(TonyRoss)和作家大卫·威廉姆斯(DavidWalliams)合著的《魔鬼牙医》(DemonDentist,)等。 许多侦探或科幻小说也选择牙医作为谋杀者、被谋杀者或与外星人打交道的人。比如,在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的阿加莎(ChristieAgartha)的《牙医谋杀案》(One,Two,BuckleMyShoe),《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洁恩希(JudithA.Jance)的《难以置信的原因》(ImprobableCause,)里的牙医尼尔森医生(Dr.FrederickNielson)、毕顿(M.C.Beaton)的《牙医之死》(DeathofaDentist:AHamishMacbethMystery,)等几部叙事作品中。 在儿童牙科诊所,为减少儿童对牙医的恐惧心理,我们可以引导儿童患者阅读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粉红猪小妹:牙医之旅》(PeppaPig:DentistTrip)、《朵拉去看牙医》(DoraGoestotheDentist)、德国作家莉安纳·施奈德著的《科妮看牙医》(ConeySeestheDentist)、《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贝贝熊看牙医》、华西口腔专家主编的《熊猫牙医》等系列关乎口腔科的绘本等。平时多陪孩子一起阅读与牙齿和口腔健康相关的绘本,远比给孩子讲刷牙有哪些好处,保护牙齿有多么重要这样的道理要有效的多。这就是绘本之力,更是故事的力量。 除了经典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牙医形象之外,许多牙医也成为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家,著述丰富,影响深远。由扬州女作家孔锐著作的《牙医门诊日记》,她从事牙科临床近三十年;同时,她又是一名爱好文学、笔耕不辍的作家。 [1]参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6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全初中名著整理复习必备
- 下一篇文章: 看一场印象派艺术史,ldquo莫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