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诚明·自愈文化”,

开启自觉,自省,自悟,自愈的人生。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故常说“三羊开泰”,还是恭迎灶神等诸神的日子。古代的今天,全家一起吃折罗,即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和在一起大杂烩,打扫年货。下面我们将会了解中华文明始于饮食,以及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异。

东西方饮食的器物与卫生习惯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文明里,关于饮食器具的英文单词很少。

以进食工具来说,生活中常见的筷子,明代之前称之为箸。目前的实物发掘有见到商代的箸。

而英国迟至年仍然禁止水兵用刀叉进食,尤其是叉子。教会人士把叉子称为“魔鬼的草叉”。一位德国牧师说:“如果上帝希望我们使用叉子,他创造人类的时候就不会给他做上双手了。”(《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理查德·扎克斯著)

至于卫生习惯,在中世纪的西方,教会认为“肉体的清洁就是对灵魂的亵渎”。而在中世纪以前的古罗马并不是这样的,罗马人修建了大量的公共浴室,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是泡澡。但这一切从北方蛮族入侵以后发生了改变。

哲学家罗素在《结婚与道德》中说:“那时,教会攻击洗浴的习惯,以为凡使肉体清洁可爱好者,皆有发生罪恶之倾向。肮脏不洁是被赞美,于是圣贤的气味变成更为强烈了。圣保拉说,身体与衣服的洁净,就是灵魂的不净。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

威廉·莱基在《欧洲道德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圣亚伯拉罕隐士50年不洗脸,不洗脚。

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著名处女尽管60岁了,而且病得很重,可是,除了洗一洗他的手指以外,绝不愿清洗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一座修道院里面有多个修女。她们从来不洗脚,而且一听说“洗澡”两个字就作呕。

虽然上层的贵族、教会人士从不洗澡、戴假发、喷香水,但底层的劳动人民反而会清洁自己的身体。

当时的欧洲各大城市也是人与动物的粪便、尿水在街头肆意横流,十八世纪伦敦立法规定:在楼上向街上倒粪便之前,需要先喊三声。而古代的中国人讲究:贵生、厚生、遵生、卫生。现在日本的卫生部称为“厚生省”。

再参考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餐桌礼仪:一、只能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抓取食物,而不能像粗鄙的农民一样,用整个手,甚至两只手扒食物;二、吃饭时,不要用手掏耳朵,抓头发;三、上菜期间,男人们不要在荷包里翻找东西;四、不要用拿过肉的手去擤鼻涕。

中国古代一般把软的树枝用做“齿木”,比如:槐树、杨树等,以用来清洁牙齿。唐朝高僧百丈怀海把齿木列为随身法器之一,《百丈清规》制订以后,“天下丛林无不奉行”。出家人也要讲卫生。

中国出现牙刷是什么时候?不知道,至少在北宋时期已有专门的牙刷店。宋朝人管牙刷叫“刷牙子”。南宋遗老周密在其著作《梦粱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

苏东坡专门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王安石、沈括等人也配制过。

北宋官修医书《圣济总录》“揩齿”一章,列27种揩齿药方。其中槐枝散方、皂荚散方配各种中药的青盐,在古代最常用,如《红楼梦》21回“宝玉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

相对而言:古埃及人用滑石粉和葡萄酒醋磨牙齿。古罗马时期女人用尿漱口和梳头。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用锉刀锉牙,然后涂上碳酸水。

18世纪中叶,现代牙科之父皮埃尔·富查在《牙科纲要》里指出:“漱口时,用匙子接几匙自己刚刚拉出来的尿,应当把尿在口里含一阵子,这种做法要连续进行几天,这种办法效果极好,虽然味道可能不太好受,但其疗效却是非常显著的,有些用过我开出的这种方子的人,那些真正照办了的人,都向我报告说,他们全身各种各样的毛病都没有了。大多数人一开始不太习惯,可是,为了减轻病痛,为了身体健康,有什么事情是人不能够去做的呢?”

正是因为欧洲对牙齿卫生的粗暴,我们知道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一生都饱受牙痛的困扰,法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而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发表的独立宣言,正是在安装了死人的牙套之后演说的。(《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拿破仑和华盛顿这样的人物也饱受牙齿的困扰

因为重饮食,大多数中国人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众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生为乐,不认为人生是苦,缺少对彼岸的向往,或者对彼岸避而不谈。因此,所有宗教在中国都可以落地生根,无论基督教、佛教、拜火教等。所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宗教战争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也不谈论死后的事情,孔子也仅说了两句“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也”。庄子则点到为止:“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中国的政治也离不开饮食。《尚书·顾命》说宰相就是“和羹调鼎”,治理国家就是烹调饮食。《道德经》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周朝的官职里,专职于饮食的计有:膳夫,庖人,肉饔,亨人,腊人,酒正,酒人,酱人,醢人,醯人,盐人等。属天官,与史官一样。

膳夫,亦称膳宰。掌王之饮食膳馐。《诗·小雅》有“仲允膳夫”,地位仅次于卿士、司徒。司徒掌管人事、教化,相当于组织部长和教育部长。可见管伙食的地位之高,今天的伙食团团长远远不能相比。

《周礼》记载: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膳夫共计人,庖人70人,内饔外饔各人……《周礼》食官共计人。

对比西方的政治学,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市场监理,城市监护,林区监护,司库,典狱,祭司,妇女监护……只有这些职位,在中国人看来会显得太没有人情味。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开好伙食是政治的基本要求。有如下的功能。

第一,养老,恤孤,飨众之礼,如乡饮、乡射礼等各种嘉礼。

其二,延伸各种礼仪。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义务的规定,而是基于人情。人有饮食之情,而有饮食之礼,有男女之欲,而有婚嫁之礼。

比照西方,法是政治概念,礼是生活概念。而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饮食都是一回事,就是一个“礼”。

《诗经》有:“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既醉既饱,大小稽首”……描述人民吃饱喝足、君王与官员也饮酒作乐,表示政治清明;否则是衰世。

《易经》里专论饮食的卦计有:颐卦,鼎卦,嗑噬卦,中孚卦,损卦,需卦。

由饮食政治,中西方发展出不同的“徕民观”和“属民观”。何为“徕民观”,徕,招揽,慰劳,“徕民”,就是用好的德行、政治环境换来人民的归顺。

《老子》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孔子也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易经》“大烹以养圣贤”。

王,天下归往也。《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曰:“王者之民,浩浩如也。”王民,是顶天立地的。孟子言:王者推行仁政,则民众“如水之就下”般地归往。

西方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属民观”。界定何种人属于国家、属于政权,人民与其归属政权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

本文来自“新教育家”

全文完

开启觉知的生活

爱自己,

爱家人,

我在这里

与您相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吧!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ly/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