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炜斯塔罗宾斯基但是对理性而言,落
透明与障碍: 论让-雅克·卢梭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 [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著 汪炜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11月〈 译者前言汪炜 〉 但是对理性而言,落入实在,即是落入不透明中。 ——斯塔罗宾斯基:《,理性的象征》 经典的作品无需作序,时间已经说明一切。自年由法国普隆出版社(Plon)首版[1]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一个想要全面深入地思考卢梭“体系”的专业读者——不管他们来自什么领域,不论他们抱持何种追求——都很难绕过这部无与伦比的开创性著作;读者们总是会在这座丰富的宝库当中流连忘返,寻得自己必需的食粮与指南。莫里斯·布朗肖、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朱迪丝·施克莱(J.N.Shklar)、茨维坦·托多罗夫、罗伯特·达恩顿、彼得·盖伊、曼弗雷德·弗兰克(M.Frank)、柄谷行人……只要我们愿意,这份杰出读者的名单可以一直开列下去。尽管如此,每一位新的读者在翻开一本名著之前还是不禁要问:它那似乎不会衰竭的魅力从何而来? 今天,无论是在客观的意义上还是在形式的意义上,严肃的研究者们已不大会对卢梭作品的统一性价值产生怀疑——即便他们可能对这种价值的本质及其效果持不同见解。从居斯塔夫·朗松、恩斯特·卡西尔到让·斯塔罗宾斯基、吉尔·德勒兹,几乎所有重要的阐释者都在提醒我们,如果忽视了卢梭整个哲学思想的逻辑性与体系性,我们就很可能会误读这位伟大的作者。可是,布朗肖提出的似乎不可逾越的巨大困难如梦魇一般从未放过任何一个研究者,他发出的慨叹依旧在我们耳畔不停回响:卢梭的思想“还不是思想”,因为它仿佛被一种原初的经验卷入种种极端的诱惑当中,它们拒斥一切清晰的概念与解释——“当我们想要思考它们时,它们是荒谬的,当我们想要接受它们时,它们是不可承受的”(《未来之书》)。布朗肖以及后来的大部分卢梭读者[2]对这一困难的感知其实从来没有超出他们在阅读斯塔罗宾斯基的作品时所捕获的经验[3]。不但如此,斯塔罗宾斯基自己也从不甘心停留在这种解释学效力早已饱和的经验层面之上。问题不在于将批评的经验导向其可能性的条件,而在于通过同时找到现实载体与思想意图的具体化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多样化的接合点来重新思考这种经验,从而刻画“客观的解释循环”与“主观的解释循环”之间的那条关系的轨迹(trajet):“这轨迹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有时非连续的平面而在不同的实在层级之上获得实现”(《批评的关系》)。斯塔罗宾斯基的一个重要功绩无疑在于,他以极为难得的有效手段第一次成功地将卢梭的重重矛盾的倾向与意图收敛于“统一的意向”之中——他的忠实读者们不会对此存有异议。卡尔海因茨·施蒂尔勒(K.Stierle)的评价十分中肯,毫不夸张:斯塔罗宾斯基不仅对卢梭作出了崭新的理解,他还是真正“解译”(déchiffrer)卢梭思想的第一人;唯有瓦尔特·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读堪与此书媲美。朱迪丝·施克莱则称此书的独创价值和精彩程度至今仍未被超越。两人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出这番评价的。倘若我们还能回想起罗贝尔·德哈代(R.Derathé)、昂利·古叶(H.Gouhier)、阿历克西·费罗南柯(A.Philonenko)这些卢梭研究和哲学史研究权威们的崇高声望,还能回想起康德、卡西尔、德里达这些大哲学家们的历史威名,回想起他们为了清晰地解释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阐发”[4]卢梭完整的哲学方案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由此得到的了不起的结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评价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断裂,这对于思想而言并非什么难事;然而这种发现只能构成思想的每一次辛苦劳作的起点。如何摆脱各种目的论的诱惑,解译连续性与不连续性之间的恒久张力以及它们在一种新的几何平面之上不断拓展的连通分支和结构相关性,这不仅是我们可以从卢梭严密的作品本身当中读出的科学意义,更是年轻的斯塔罗宾斯基在大洋彼岸的新世界里慢慢学会的东西(他后来将其比喻为“交响乐”)。如同卢梭小说中那个自我放逐至宇宙尽头的情人一般,他在未知的星辰与不忠的天极的指引下同旧世界挥手告别,坠向人类意识的另一个半球:在美国,在巴尔的摩(—)[5],他聆听了亚历山大·柯瓦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作的关于封闭世界与无限宇宙的科学史讲座(四年后,那本讨论相同主题的名著在巴尔的摩首版);他见证了发生在乔治·布莱与里奥·斯皮策这两位大师之间的伟大论争,读到了亚瑟·洛夫乔伊的崭新的观念史研究,敏锐地感受到了“言说之艰难”、思想之缺陷,以及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中那些并不必然能被发现和说出的转折与嬗变;他继续研读一直以来就令他“备受鼓舞的”乔治·康吉莱姆的著作,一种不再将概念与生命、反常与正常截然对立起来的科学哲学在他的内心深处烙下了牢固的印记,从此,疾病、环境、错误、变异将在他的批评活动中被赋予一种更为积极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地位;斯塔罗宾斯基很早就发现了文艺批评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似性[6],两者在本质上都相当于一种“sémiologie”——它在人文学科中被称为“符号学”,在医学或病理学领域里则指代“症状学”(symptomatologie):他开始研究医学史,继续在医学院学习神经眼科、解剖病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的课程,同时,他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8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众艺术网从现实主义到开创印象派的先驱人
- 下一篇文章: 纸上行游法国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