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长,所以准备两首背景音乐)

提到法国,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

譬如,听到开头这两首歌的演唱者JaneBirkin柔媚气音的同时,很容易联想到Hermes的经典铂金包便是为她设计。原本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她,在来到法国之后声名鹊起。她与法国丈夫SergeGainsbourg合作的这首Jet’aime,moinonplus,简直比土生土长的法国人还要唱得浪漫和露骨。

距今约年前,日本耽美(唯美)派作家永井荷风来到巴黎,他羡慕自己之前那些像JaneBirkin那样融入了法国的人,如海涅、肖邦和屠格涅夫,恨自己因为饮酒过多而体格衰弱,连在餐厅做男招待都不够格,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日本。

同法国邂逅之后,便在这片土壤上成就盛名的人何其多?譬如“巴黎画派”的画家藤田嗣治“被日本抛弃”却获得法国政府赠予的骑士称号;英国广告人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买下房子,为薰衣草之乡写出了最好的文案《普罗旺斯的一年》;意大利的年轻绘本作家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画出一只孤单又自傲的小狮子,表现出自己初来乍到时的惶恐与期待。

也有人乐于同法国保持距离,用冷静的目光审视、挖掘这里发生的一切。与彼得·梅尔一样同为英国人的阿兰·德波顿,同样是去普罗旺斯,最初却感到无趣,然而因梵·高独特的描绘,注意到了南法的可爱之处。林达夫妇从雨果的《九三年》开始娓娓道来,每经一处便追寻往昔的波澜壮阔;法兰西学院院士皮埃尔·诺拉更是明确区分历史与记忆,意图从法国的诸种“记忆场域”——档案、三色旗、图书馆、辞书、博物馆、环法自行车赛、《马赛曲》……——入手,接近历史之真实。从英国移居美国的地理学者大卫·哈维从年——奥斯曼对巴黎进行“创造性的破坏”这一年——这个时间点起考察巴黎的“现代化”,用地理学家的独特视角,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题目——资本主义的兴起,该书也成为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代表作。

钟情于文艺的人,可以从《光影巴黎》和《漫不精心的传奇》这种从海报、电影等方面将法国的文化、历史诸相串联起来的作品入手,进行一场深入的纸上行游。

法国像一位骄傲、神秘的成熟女郎,不会主动示好,越付出真诚努力想了解她,得到的线索和回应才会越多。但何必一定要得到她?即便什么准备都不做,只带一本载有传奇女士CocoChanel语录的手帐,在巴黎街头的咖啡馆涂涂画画,说不定就能开启一段同陌生人的谈话,一亲法国的芳泽。

我想用这十本书构成一场与法国的深谈。它们不是旅游手册,亦非购物指南,但应该可以让接下来十日的走马观花变得更有趣一些。

我按照易读程度由易到难的顺序将十本书做了排列。蓝色字是文摘,黑色字是说明。

文末邀请三位比我更有发言权的人士,分享关于法国他们想推荐的书。

请挑选你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吧:)

《一只狮子在巴黎》

[法]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著

许钧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这是一只狮子,胖嘟嘟的。一只年幼的狮子,好奇,孤单。他在草原里待得很烦。于是有一天,他出发去找工作,去寻找爱,寻找未来。

他乘火车到了巴黎,没有带什么行装。这是他第一次到一座大都市。不用说,这让他有点儿害怕。狮子等着,看看自己会不会吓着什么人。他心里在嘀咕,心想见到他来,路上的人会不会吓得喊叫,躲开,或者会不会有人用枪打他。

人们在大步行走,胳膊下夹着一把怪模怪样的剑(拐杖面包),可谁也没想去攻击他,这让他觉得很奇怪。

……”

从草原来的胖嘟嘟小狮子,一步踏进了最美丽最繁华的大都市巴黎。他又好奇又紧张,又孤单又戒备,又自傲又自卑。发现巴黎人对他见怪不怪之后,他孤身一“狮”,走过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塞纳河边照镜子,卢浮宫里碰到蒙娜丽莎的温柔目光,在白色城堡一样的圣心教堂前跟一个笑眯眯的老太太成了好朋友。最后他爬上高高的埃菲尔铁塔,看见脚下人流如蚁,知道了世界的广阔、自身的渺小。最终,他在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蹲下来,变成了一座雕塑,一道永恒的风景。他融入了巴黎,巴黎也微笑着接受了他。巴黎丹菲尔-洛舍罗广场的狮子雕塑,正是本书作者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BeatriceAlemagna)的灵感来源。

贝娅特丽丝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年,年仅24岁的她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巴黎,这座城市也热情地接纳了她这位异乡人——孤单的小狮子融入了陌生的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只狮子在巴黎》是她献给巴黎的礼物。

作者选取选取优雅的灰绿色,用独特的拼贴与手绘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巴黎的风景。书中附赠了手绘+拼贴而成的巴黎地图,读者可以带上它,像小狮子一样探索巴黎。有细心的读者整理出小狮子的脚步踏过的巴黎地标贴在豆瓣上,是一篇极好的旅行指南。

《法兰西物语》

[日]永井荷风著

陆菁、向轩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同样是平静的原野,堪萨斯州的田野、密苏里和伊利诺利州的玉米田,不知为何总是给人带来荒无人烟的感觉,让人升起一种悲伤的情绪。换句话说,那里有一种雄性的悲愁。而眼前的风光恰恰相反。无论何处都带着一种女性的温柔。夜雾中的沉默的森林,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寂寞,还会使人倍感温暖和平静。这原野和流水给我一种温柔的抚慰。如果把美国的大自然比作严父之爱的话,那法兰西的大自然景色就是博大的母爱。不!更确切地说,一种带着情人眷念的温情。"

“……没有比巴黎街市下雨降雾的黄昏更加美丽的景色了。比起繁华的林荫道,我觉得塞纳河左岸的小路更有无限情趣,比起绿叶青葱的公园中的树林,在灰色冬日天空下眺望沿河岸石堤上种植的病态枯树,更让我欣喜若狂。”

“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巴黎呢?……我怎么也不认为死在巴黎的海涅、屠格涅夫、肖邦有什么不幸。这些人不是想住在艺术之都就能在这里度过一生的艺术家吗?我虽然像拜伦一样瞧不起祖国的山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才来到异乡,现在却为了单纯的生存问题,以及金钱这个俗气又烦人的东西,将要像只无人收留的狗一样不得不沮丧而又羞愧地回到旧巢。“

”游子的梦想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现实中我所见到的法国比我想象中的法国更加迷人而优雅。呜呼!我的法兰西!我之所以活到今天,都是为了能踏上法兰西这块土地呀!“

年,夏目漱石到英国官费留学,走在伦敦街头,周围净是“身材高大的美男子”,教他自惭形秽,满怀自卑。他说:“住在伦敦的二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二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

然而,年从美国自费来到法国的永井荷风只觉得如鱼得水。他自幼憧憬法国文化,自信到法国时自己的法语比英语好得多。他喜爱描写远离人群的孤独情境,花费大笔墨描写法国女子的令人心醉沉迷,其随笔和”物语“(故事)中充斥的是世俗、享乐、哀婉甚至颓废的气息,字里行间浮现出一个利己的享乐主义耽美(唯美主义)派作家的身影。但他笔下的法国风情竟奇妙地笼罩着日本的”物哀“气息,二者的美可能确有共通之处。

《普罗旺斯的一年》

[英]彼得·梅尔著

王春译

南海出版公司年版

“每年两三周的休假一开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赴与普罗旺斯的约会,享受几天温暖明媚的阳光。离开时总是无限怅惘,顶着晒脱了皮的鼻头发誓:总有一天要来这里定居。在英国漫长灰暗的冬日和潮得发霉的夏日,我和妻子无比向往地欣赏着在普罗旺斯拍的照片,神游于乡村集市和葡萄园间,梦想着在洒满床头的阳光中悠然醒来。最终,我们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在普罗旺斯买下房子,开始学习法语,还将两只爱犬运过来,向过去挥手告别,做起了这里的异邦人。”

”穿袜子这件事,好像已是非常久远的记忆。手表也一直躺在抽屉里,我发现只要瞧瞧庭院中树影的变化,就可以把时间猜个八九不离十。不过日子我就不大记得了,可那又有什么要紧的?我几乎变成了园中一棵无所欲求心满意足的蔬菜。“

“我哪儿都不想去,我在普罗旺斯就很快乐。”

南法的阳光对居住在法国北部,还有更北的英国、俄罗斯等地的人充满了吸引力。英国的广告人彼得·梅尔终于不满足当候鸟,于年在普罗旺斯买下房子,携妻带犬在这里过起了慢悠悠的乡居生活。12个月的记叙,看起来都是些事无巨细的琐事:去邻村按照自己画的图定做一张石桌,然后用不下10页的篇幅描写如何找到人将这沉重的石桌最终搬运到自己的院子里,以便在露天享用大餐;搬好石桌之后却发现错过了采摘松露的时节,于是来了一段长长的松露采摘和品尝指南;津津乐道的普罗旺斯买房经;学习打滚球;观赏山羊赛跑;采葡萄;橄榄油的N种搭配……对食物的记叙非常诱人,每一道菜的名称都被一一记录下来,读罢很难不憧憬起在南法阳光下,来一顿持续三个小时的大餐。

隐居普罗旺斯的门槛太高——据说购买这座乡间别墅花了万法郎;没有足够的积累也做不到连马桶也要买皮尔·卡丹牌。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彼得·梅尔,但人人都能读彼得·梅尔。

《旅行的艺术》

[英]阿兰·德波顿著

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

“如果我们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他或她选择了我们认为对一片景色来说最有价值的特征。有些选择是如此敏锐,以至于它们逐渐成了一个地方的定义,只要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旅行,就必然会想起某位伟大艺术家所描绘的特征。

……

凡·高对绝大多数在他之前已经描绘过法国南部的画家进行了抱怨,认为他们没有把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我的眼开始习惯开始习惯于从(凡·高)帆布画上的主色去看这个世界。”

“明年去哪里旅行才好?艺术可能对挑选地点颇有影响力。”

《旅行的艺术》年在英国出版时,余秋雨出版于年的《文化苦旅》已经成为”必读名著“;《旅行的艺术》出版后也迅速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为其作了序言。我对《旅行的艺术》觉得相见恨晚。为何?豆瓣一篇书评说得很有意思,大意是: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说旅行的书,读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本说艺术的书,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介绍的是如何快乐生活。

我想作者想表达的是,无论是外出旅行还是在此处生活,愉悦感才是关键。那如何在旅行和生活中感受愉悦?生于年、曾是大学哲学讲师的作者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如数家珍,他用波德莱尔、爱德华·霍珀、福楼拜、洪堡、华兹华斯等作家、画家和诗人作”向导”,带领读者领略其在交通工具、在阿姆斯特丹、在马德里、在湖区等地的精彩旅途与思考,最后揭示出“感受力”才是我们在旅途中获得乐趣的关键。拥有足够感受力的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有精彩的生活。而这本《旅行的艺术》,正是作者送给我们开启感受力的一把钥匙。

梵·高是他旅行普罗旺斯时的“向导”。他觉得这里的景致平淡无奇,却由梵高的画作诱发出了深刻的感受和审美,变得愉悦。这一篇阐述了艺术作品对新目的地出现的良性影响。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

“我们想象着伏尔泰最后的辉煌。年3月30日,他就是从这里的楼上,慢慢地走下来,跨进他的马车,驱车去卢浮宫参加学术团体的会议。他一路受到人们的欢呼,眼里充满了泪水。当天法国剧院再次上演他的剧本,他在舞台上,演员们用月桂的花环为他加冕。在法国,从来就有两个君王:法兰西人们除了他们的国王,还有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君王。而前者,常常在心灵深处臣服在后者的脚下。这就是法国为什么是法国,巴黎为什么是巴黎的原因。”

“带一本书去巴黎”,不是指要读者带着这本书去巴黎,而是指林达夫妇带上雨果的《九三年》,开启了一段聚焦法国大革命的巴黎历史之旅。法国的美丽和浪漫肉眼可见,但可别忘了它曾经走过漫长的革命历程才抵达今天。革命的激进、剧烈、曲折程度堪称一场风暴,激发出无数思想、孕育出许多故事。高中时背得苦不堪言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被还原成一个个细节——路易十六原来是促成了大革命的关键人物,臭名昭著的安托万内特皇后在断头台上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条件反射式地道歉……有读者对作者的“知识分子立场”和偏感性的笔调嗤之以鼻,但这毕竟只是一本(较严肃的)旅游随笔;哪怕读完后还是不记得书中的种种“掉书袋”,但至少能懂得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并非跳跃式前进。

巴黎街头大概随便一个角落背后都埋藏着一段历史故事,有林达夫妇带领着亦学亦游,多省心。

《光影巴黎:广告海报中的城市故事》

李政亮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法国巴黎是一个充满历史线索的迷宫。……一种为人忽视的历史,却在塞纳河边旧书贩的架子上被呈现。她们不是满载文字的书籍,也不是博物馆里被珍藏的名贵画作,而是一张张被复制为不同尺寸的广告海报。这些广告海报再现了美好年代的社会人文风景,海报中既有象征法国国力的万国博览会,也有现代浴室这样的私人空间的形成,海滨旅行、高山滑雪、自行车郊游等同样也都说明一种新兴的生活形态正在诞生当中。”

欧洲年代到一战之间的时代,被称为“美好年代”(laBelleépoque)。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艺术风格,伴随着报纸的兴盛,广告海报开始大量传播,渗透进城市空间和市民——布尔乔亚,大众,波西米亚——的日常生活。这些海报记录下了美好年代巴黎的社会史:为了举办万国博览会,市貌改变,建起埃菲尔铁塔等地标;市民主要消费空间从拱廊街转移到百货公司;公共卫生网络建立;电影工业出现与成熟;香水成为布尔乔亚阶级生活的重要元素;成衣业迅速发展;侦探小说开始风行;原产于殖民地的饮料咖啡与茶普及开来;大众旅行诞生;阿尔卑斯山神话等社会文化现象出现;自行车不仅作为交通工具,也作为一项运动开始流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民族品牌标致汽车缔造了传奇……作者用在博物馆、图书馆、书店、塞纳河畔等地找到的海报,用一个个片断拼出了五颜六色的美好年代城市生活图景。

个人觉得这本书可算作学术小品,每一篇的长度和信息量都正好,可以带去旅行,也可窥见通往文化研究、现代性研究等领域的一条小径。

《漫不经心的传奇: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

谢强、严倩虹著

重庆出版社年版

“年的那一天,在卡布西纳大道发生的美术史上的大事(指印象派的第一次集体画展),如同二十年后同一条大道举办的首次电影放映,观众被银幕上的‘火车进站’吓得乱叫一样,当时参观展览的观众被这些非比寻常的油画震惊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同一条大道上相距不远的两种划时代意义的展出,展览与放映,绘画与电影,具有如此的渊源,就像画家雷诺阿与电影导演雷诺阿,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承继与相邻性。”

“如果说美国好莱坞电影是对清淡生活的调剂或刺激,那么法国电影就是对自由国度生活的冷却或反思。

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公开放映,宣告了电影的诞生。法国发明了电影,这绝不是偶然,绘画、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生活方式等文化诸面孕育了其可能性。本书两位作者是分别曾任《中国银幕》杂志主编与编辑部主任的两位电影媒体人,他们聚焦法国电影,迂回论述法国的历史、绘画、文学、建筑、城市文化甚至咖啡馆,从法国文化的大视野下考察了电影的诞生与发展。第二章起作者“安排”了从普罗旺斯拉西奥塔到里昂、巴黎、蓝色海岸诸城市以及诺曼底的“电影之旅”,让读者仿若进食一场饕餮。巨大的信息量让这本书不适合只读一次,耐心读完或许就能明白,为何法国电影总是充满哲思,总是能让平庸变得讲究、让琐事变得优雅、让日常生活充满智慧幽默。电影是法国人对生活的诠释和劝解,”平庸“背后,隐藏着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传奇。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美]大卫·哈维著

黄煜文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奥斯曼必须建立一个与周遭事物以及皇帝彻底决裂的神话——这个神话一直维持至今——因为他想显示过去与现在毫无关联;他与路易·拿破仑无论如何都无需感谢过去所遗留下来的思考与做法。否认现在与过去的关联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建国神话(对任何新政权来说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有助于让人相信施行任政的独裁帝国乃唯一的选择。共和主义、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于与年代所提出的方案及计划,都不切实际并且不值得考虑。唯有奥斯曼想出了可行的解决方式,而他的方案之所以可行,乃是因为他的做法是以帝国的权威为基础。从这个意义来看,年的骚乱的确造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决裂。……奥斯曼跟他的工作伙伴们都愿意以前所未有的庞大规模来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从共和民主废墟中所形成的帝国授权他们放手去做,接下来,让我预先介绍我认定的各项转变。”

从英国移居美国的地理学者大卫·哈维从年——奥斯曼对巴黎进行“创造性的破坏”这一年——这个时间点起考察巴黎的“现代化”,用地理学家的独特视角,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题目——资本主义的兴起。该书也成为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代表作。

哈维认为,资本主义以“剥夺性积累”、“空间修整”、“弹性生产”等新的方式,将自身积累的危机与阶级矛盾通过资本的对外转移和对内破坏性重建得到缓解。19世纪50—70年代奥斯曼对巴黎的城市大规模改造,即是对内破坏性重建的代表。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奥斯曼如何通过重建巴黎解决了剩余资本的出路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促使巴黎成为“不夜城”,成为消费、旅游休闲的中心。都市生活以咖啡店、时装业、百货公司、盛大的博览会等低俗消费来吸收庞大的盈余,但也导致了都市过度扩张,以及日益具有投机性的金融和信贷制度,最终导致这种发展模式的崩溃,奥斯曼被迫下台。

今年6月,年逾80的大卫·哈维来南京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价值实现危机与日常生活的政治”的讲座。在他眼中,中国当代的急速发展与法国、美国当年的资本积累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资本主义逻辑中的一环。资本正通过“创造性的破坏”对中国的城市进行着投机,通过反复的拆毁和重建,解决剩余价值难以实现的危机和资本力图压低工资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之间的必然矛盾。

我因这场讲座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但至今尚未细读这本视角宏大的作品。以上简介参考了澎湃新闻记者鲁宝的报道《大卫·哈维:很多人没仔细读马克思著作,就人云亦云》。对这位当代最著名学者之一作品的评价中也有颇多深度解读,不满足于阅读浅显、碎片式随笔的读者,不妨挑战一下这本书。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法]皮埃尔·诺拉主编

黄艳红等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记忆和历史远不是同义语……记忆是鲜活的,总有现实的群体来承载记忆,正因为如此,它始终处于演变之中,服从记忆和遗忘的辩证法则,对自身连续不断的变形没有意识,容易受到各种利用和操纵,时而长期蛰伏,时而瞬间复活。历史一直是对不再存在的事物的可疑的、不完整的重构。记忆总是当下的现象,是与永恒的现在之间的真实联系;历史则是对过去的再现。记忆具有奇妙的情感色彩,它只与那些能强化它的细节相容;……历史是世俗化的思想活动,它要求采用分析方法和批判性话语。记忆把回忆(souvenir)放置在神圣的殿堂中,历史则把它驱赶下来,它总是让一切都回归平凡。……记忆总是对历史心存犹疑,因为历史的真正使命是摧毁记忆。”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学术编辑、仅有四十名定员的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之一皮埃尔?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位作者,穷10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本、超过页的巨著——《记忆之场》。此书获得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lieude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年被收入《罗贝尔法语大词典》(LeGrandRobertdelalanguefran?aise)。

这种历史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记忆史研究。“记忆之场”即记忆残留物的场域,不仅指物质性的纪念场所,档案、三色旗、图书馆、辞书、博物馆,还有纪念仪式、节日、先贤祠、凯旋门以及《拉鲁斯词典》和巴黎公社墙等,它们均可成为人们从历史中寻找记忆的切入点。

此中译本选择了《记忆之场》中的11篇论文,收录了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与结语。各位学者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各种各样的记忆之场,如国庆日、国歌、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追忆逝水年华》、“自由·平等·博爱”等等。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书中的理论观照也并不难读。跟随学者们对众多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记忆之场”的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徜徉一番如何?

《至魅》(手帐)

[法]保罗?莫朗文卡尔?拉格斐图

段慧敏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芳华易逝而隽美永存。然而没有任何女人希望自己隽美,她们只希望自己漂亮,再漂亮。真正的秘诀在于将外在的美转化为内在的美。这是众多女人都参不透的一套把戏。”

“用珍贵材料织出的布不能使一个女人看上去更富有,华美的宝石也并不会比这布料有效。如果这个女人看起来贫乏,那么她会依然如故。”

“人们只有通过工作才能成名。天上不会掉馅饼,我需要亲自和面做出来给自己吃。……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我一直在辛苦地工作。”

“我的一生,是一个孤独女人的故事——通常是一场悲剧:有关她的不幸与伟大;有关她所坚持的斗争——与自己、与男人们的斗争,与随时随地可能产生的诱惑、危险和脆弱的斗争。”

“孤独锤炼了我的性格,使我拥有了暴躁、冷酷而傲慢的灵魂和强健的身体。”

很少有女孩能拒绝香奈儿。这个品牌的服饰、手袋、手表、香水、鞋、化妆品、配饰中均诞生了诸多经典款式,许多女孩以拥有一件香奈儿为荣,喜欢在社交网络上晒出双环相扣的昂贵LOGO。但Chanel的创始人CoCo女士一定不希望她们购买她设计的产品,只为标榜消费能力和身份。我猜她一定希望,人们爱她的作品,是因为读懂了并认同她的设计想传达的东西。

她的设计最初以前卫和略显反叛的面貌出现。她抛弃繁复的紧身束腰和鲸骨裙箍,推出的女性裤装、用男装面料制成的女性套装将女性身体的解放(实用性)与简约之美结合起来,迅速风靡;让全世界都痴迷的小黑裙,也出自同样的理念。这位一手缔造了时尚王国、塑造了20世纪女性穿衣理念的女人,想必一定不喜欢虚荣与浮华,她说“华丽的反面不是贫穷,而是庸俗”;她一生未婚,高傲、孤僻、强韧,追求对工作的完美与极致。她的金句收录在这本名叫《至魅》的精致手帐里,这些句子选自其挚友保罗·莫朗根据其口述为其撰写的传记《香奈儿的态度》(台版名《我没时间讨厌你》),并配有Chanel现任创意总监、同样是时尚界传奇人物的KarlLagerfeld亲绘的插图。

在买买买前不妨读一读《香奈儿的态度》,了解她的孤独、事业、爱情和人生;或者带上《至魅》,坐在法国的露天咖啡座,一边品味她的语录,顺手涂鸦来来往往“只穿十件衣”的法国女性,旅途可能会变得更加美丽。

——彩蛋——

曹丹红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师)

推荐书目:[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展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全貌,对人性的幽微之处亦有精准的描写。最重要的是,巴尔扎克太会讲故事了!”

胡嘉兴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语言学博士)

推荐书目:[法]加斯东·巴什拉《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这本书是巴什拉物质想象系列最精彩的一本,作者以诗的语言,娓娓道来不同的状态的水面前的人的遐思,带你体会日常现象中蕴含无尽的世界。”

[英]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

“巴黎的华丽之下有着繁忙的底层世界,体验了底层世界才知道所谓上流社会的脆弱不堪。读完此书,你会知道五块钱也能过一天的生活。”

杨敏

(红酒贸易公司所有者,《国际贸易实务(葡萄酒方向)》和《葡萄酒的基础知识与品鉴》)作者)

推荐书目:[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土地贫瘠使人勤劳、俭朴、吃苦、勇敢和能打仗,他们必须设法获得土地无法给予的东西。土地肥沃使人因不愁温饱而柔弱怯懦,贪生怕死。——(摘自第18章第4节)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把实验科学及其方法视为人文科学的典范。但是包罗万象,人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触点。

我想为法国人从小的哲学辨证思维方式寻找源头,也希望为法国葡萄酒法寻求论证,但我发现我的期望值都太低。《论法的精神》是法学,是政治学,是思想哲学,是中西方政体比较学。

我选择这一段文字,只是因为在我的葡萄酒世界里,它更浅显和容易理解。葡萄酒七分种植三分酿造。而好的葡萄,首要的是贫瘠的条件,才能使树苦苦挣扎,所有的苦难在酒中以丰富复杂和回味悠长表现出来。"

——福利——

读到这里的真爱们!!!

我会从法国带回一些小小伴手礼,送给在后台给我留言的第1、5、10位读者。

欢迎后台和我分享你们的法国体验。当然也非常欢迎将分享此文章到朋友圈的截图发送给我。

不过,不管分享与否,我都很感谢认真阅读并留言给我的你~

——最后——

在《旅行的艺术》终篇“习惯”中,阿兰·德波顿介绍的“向导”是一位叫赛维尔·德·梅伊斯特的法国作家。年,时年27岁的他写了一部《我的卧室之旅》。他认为“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与“一个奇妙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于是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睡衣的他,在其位于一幢公寓楼顶的一间朴素的房间里开始了一场“室内旅行”。他以旅人之眼注视自己的日常,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周遭。年,他进行了第二次旅行并写出《卧室夜游》,这次他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位置。

梅伊斯特提示了一种化日常生活的腐朽为神奇的可能性:旅行中,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我们敏锐地感觉到种种有趣;而对已经居住了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家,我们视若无睹。但“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代入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一般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前从未这样做过。大家都习惯了,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很无聊——于是,生活正如他们所预期的一样无趣。”

梅伊斯特的提醒——在前往远方之前,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shisr.com/speegk/8249.html